桃李晚依台里柏,桑麻老傍社中榆
出处:《寿俞清庵博士八十》
明 · 孙继皋
传经两地领诸儒,罢讲归来貌转臞。
桃李晚依台里柏,桑麻老傍社中榆。
筏曾渡海观能定,履惯登山醉不扶。
那羡磻溪后车载,申公徵驾待新蒲。
桃李晚依台里柏,桑麻老傍社中榆。
筏曾渡海观能定,履惯登山醉不扶。
那羡磻溪后车载,申公徵驾待新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届八十的博士俞清庵的形象与生活。通过“传经两地领诸儒”,展现了俞清庵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对弟子们的教导。罢讲归来,“貌转臞”则形象地描绘了他晚年的生活状态,可能因长期的教书育人而显得面容消瘦。
接着,“桃李晚依台里柏,桑麻老傍社中榆”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俞清庵比作柏树和榆树,暗示他如同这些树木一样,虽已年迈,但依然坚韧不拔,为社会培养出众多人才,就像桃李和桑麻一样,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筏曾渡海观能定,履惯登山醉不扶”则进一步展示了俞清庵的坚韧与豁达。他曾经乘筏渡海,面对困难能保持冷静;经常登山,即使醉酒也不需人扶,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洒脱。
最后,“那羡磻溪后车载,申公徵驾待新蒲”表达了对俞清庵的敬仰之情。磻溪后车载的故事,常用来形容隐士的高洁与淡泊名利,而申公徵驾则是对被重用的期待。这两句诗意在表明,俞清庵虽未如磻溪后的隐士那样远离尘嚣,却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认可,他的智慧与德行如同等待新蒲的申公之车一般,备受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俞清庵晚年生活的细腻描绘,赞美了他作为学者的贡献、坚韧的人格以及受到的尊敬,充满了对这位博学长者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