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
宋 · 朱熹
何处元宵好,山房入定僧。
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
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
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
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
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
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僧人于元宵佳节时的静谧生活与内心感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月光与灯火交织的光影变化,以及僧人内心的修行状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首句“何处元宵好,山房入定僧”开篇即点出主题,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山中世界。元宵之夜,本是万家灯火、欢声笑语的节日,但在山中僧人的眼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定中冥想,与自然和谐共处,别有一番风味。
“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两句,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光影的变化。月光随着僧人的行踪而移动,衣衫上似乎也承载了月色的流转;而佛前的灯火,则在明灭之间,映照着僧人内心的波动与修行的历程。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更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生命状态的深刻思考。
“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现实与虚幻、真实与表象之间关系的探讨。实际之事往往难以言尽,空洞的华美事物无法作为依靠。这不仅是对元宵夜景的感慨,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思: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需要深入探索与体验才能领悟。
最后,“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表达了诗人希望读者能理解并感受到这种微妙而深刻的意境,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灵性。这种“妙用”,即是在特定时刻,通过直觉或灵感,达到心灵的觉醒与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元宵之夜山中僧人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既富有画面感,又富含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