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镇何所,乃在澄湖阴
下有蛟螭伏,上与虹蜺寻。
灵仙未始旷,窟宅何其深。
双阙出云峙,三宫入烟沈。
攀崖犹昔境,种杏非旧林。
想像终古迹,惆怅独往心。
纷吾婴世网,数载忝朝簪。
孤根自靡托,量力况不任。
多谢周身防,常恐横议侵。
岂匪鹓鸿列,惕如泉壑临。
迨兹刺江郡,来此涤尘襟。
有趣逢樵客,忘怀狎野禽。
栖闲义未果,用拙欢在今。
愿言答休命,归事丘中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兹山:这座山。镇何所:位于何处。
乃在:竟然在。
澄湖:澄清的湖泊。
阴:阴影,此处指湖畔。
有:存在。
蛟螭:古代传说中的水生动物,蛟为龙的一种,螭为螭龙或螭虎。
伏:潜伏,隐藏。
上:山顶。
与:和,与…相接。
虹蜺:彩虹,蜺为虹的一种。
寻:寻找,此处引申为相接、相连之意。
灵仙:神仙。
未始旷:未曾远离,一直在此。
窟宅:洞穴,住所,此处指神仙居住的洞府。
何其:多么,何等。
深:深邃,深远。
双阙:两座石门,古代宫门前常设双阙。
出云:从云中显现出来,形容高耸入云。
峙:对峙,矗立。
三宫:三座宫殿。
入烟:隐没于烟雾之中。
沈:同“沉”,下沉,隐没。
攀崖:攀登悬崖。
犹:仍然,尚且。
昔境:昔日的景象,旧貌。
种杏:种植杏树。
非:不是。
旧林:过去的树林,旧时的林园。
想像:想象,追忆。
终古迹:远古的遗迹。
惆怅:失意,伤感。
独往心:独自前往(山中)的心境,孤独之情。
纷吾:我身陷于纷纷扰扰之中。
婴世网:被世俗事务缠绕,如同被罗网束缚。
数载:多年。
忝朝簪:愧领朝廷官职,忝为朝臣。簪,古代官员头饰,借指官职。
孤根:孤寂无依的根基,比喻自己孤立无援的处境。
自靡托:自然没有依托之处。
量力:衡量自己的能力。
况不任:况且难以胜任(职务)。
多谢:非常感谢。
周身防:周围人的保护,周全的防范。
常恐:常常担心。
横议:非议,无端指责。
侵:侵犯,攻击。
岂匪:难道不是,岂非。
鹓鸿列:鹓鸿比喻贤士或朝臣,此处指位列朝臣之中。
惕如:警惕得如同。
泉壑临:面临深渊(泉壑),形容内心紧张不安。
迨兹:等到此时,至此。
刺江郡:出任江边的郡守。
来此:来到这里。
涤尘襟:洗涤沾染尘埃的衣襟,比喻清除内心的杂念与烦恼。
有趣:有幸遇到。
逢樵客:遇到砍柴的人。
忘怀:忘记忧虑,抛开杂念。
狎野禽:亲近野外的禽鸟,与之嬉戏玩耍。
栖闲:栖息于闲适之地,此处指向往归隐。
义未果:尚未实现,尚未达到目的。
用拙:甘于愚拙,安于平淡。
欢在今:此刻感到欢喜。
愿言:愿意说,表达心愿。
答休命:回应美好的命运,接受上天赐予的安宁生活。
归事:回归,从事。
丘中琴:山丘中的琴声,象征归隐山林,以弹琴为乐的生活。
翻译
这山坐落在何处?原来是在澄清湖水之畔。山下潜藏着蛟龙盘伏,山顶仿佛与彩虹相接。
神仙从未远离此地,洞府何其深邃幽秘。
双座石门如云般耸立,三座宫殿隐入烟雾之中。
攀爬悬崖仍可见昔日风貌,但种植杏树已非旧时林园。
遥想远古遗迹,心中不禁涌起惆怅与孤独之情。
我深深陷入尘世纷扰,多年来愧领朝廷官职。
犹如孤根无处寄托,自知能力有限,难当重任。
多亏周围人的保护,却常恐遭受非议攻击。
虽置身于朝臣之列,内心却如面临深渊般警惕。
如今出任江边郡守,借此机会洗去满身尘埃。
偶遇砍柴人,忘却俗务,与野鸟亲近嬉戏。
向往归隐之心尚未实现,但此刻甘于平淡,心生欢喜。
愿以此回应上天赋予的命运,归隐山林,抚琴度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争的超脱和内心的宁静。
“兹山镇何所,乃在澄湖阴。”这里设定了一个神秘而又庄严的场景,"兹山"指的是庐山东岩,而"澄湖阴"则营造出一片幽深之地。诗人通过这样的开篇,为读者展现了一种脱离尘世的意境。
“下有蛟螭伏,上与虹蜺寻。”此句中,“蛟螭”和“虹蜺”都是古代神话中的异兽,象征着超自然力的存在。诗人将自己置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显示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
接下来的“灵仙未始旷,窟宅何其深。”则更进一步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灵仙”通常指的是道教中的仙人,而“窟宅”则是隐逸之地。诗人的心境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俗、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中间几句“双阙出云峙,三宫入烟沈。攀崖犹昔境,种杏非旧林。”通过对山峰和古木的描写,再次强调了诗人对于过去记忆的留恋以及对于现实环境的观察。
在“想像终古迹,惆怅独往心。”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活动,他似乎在追寻历史的足迹,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和忧伤的情绪。
后面的内容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看法和自己的处境。他通过“纷吾婴世网,数载忝朝簪。”来表达自己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不适应,而“孤根自靡托,量力况不任。”则透露出一种无力感和对现状的无奈。
诗人也表示了对于周围环境的防范心理,以及对外界是非的担忧,这从“多谢周身防,常恐横议侵。”中可见一斑。
随后的“岂匪鹓鸿列,惕如泉壑临。”则再次强调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亲近感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
最后,“迨兹刺江郡,来此涤尘襟。有趣逢樵客,忘怀狎野禽。栖闲义未果,用拙欢在今。”通过描写诗人抵达某地、遇见樵夫,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以“愿言答休命,归事丘中琴。”作为结尾,这不仅是对于生命终极状态的一种向往,也是诗人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