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交虽已隘,益见叔夜真
出处:《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 其三》
宋 · 陈与义
巨源邦之栋,急士如拾珍。
定知柳下锻,远胜崔史陈。
绝交虽已隘,益见叔夜真。
士要虽衣食,求仁今得仁。
释之与王生,盛美俱绝伦。
吾评竹林咏,未可少若人。
定知柳下锻,远胜崔史陈。
绝交虽已隘,益见叔夜真。
士要虽衣食,求仁今得仁。
释之与王生,盛美俱绝伦。
吾评竹林咏,未可少若人。
注释
巨源:比喻国家的重要人物。栋:比喻国家的支柱。
急士:急于求才。
拾珍:像捡拾宝物一样对待人才。
柳下锻:指柳下惠的修养。
崔史陈:崔氏和史家,代表名声。
叔夜:嵇康的字。
真:真实、纯粹。
衣食:物质生活。
释之:张释之。
王生:王生(具体人物未知,可能是指某位贤士)。
绝伦:无与伦比。
竹林咏:指竹林七贤的诗歌。
翻译
巨源如同国家的栋梁,对待贤士如同捡拾珍宝。他的才华必定超越柳下惠的磨砺,远超崔氏和史家的名声。
尽管断绝交往看似狭隘,却更显出嵇康的真性情。
士人即使追求物质生活,但寻求仁德如今已得到真正的仁爱。
张释之和王生,他们的美德都无比卓越。
我认为竹林七贤的诗篇,无人能及他们之万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作的《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诗人将巨源比喻为国家的栋梁,对贤才的渴求如同珍视瑰宝,强调了人才的重要。他提到柳下之人(可能指隐士或有才华但未显达的人)的磨炼,认为其价值超过崔史陈那样的显赫人物。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真正贤士品德的推崇,即使他们选择绝交,也更能显现其高尚情操。
接着,诗人指出士人虽然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更追求仁德,如今能实现这种追求就是真正的仁。最后,诗人提到了释之和王生两位人物,认为他们的美德超越常人,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质。诗人总结说,对于竹林七贤的诗歌,他认为不能轻视任何一位贤士,每个人都值得尊重。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扬了人才的价值和道德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贤良之士的敬仰,并对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品行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