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久直欲燃,况乃手未触
春风二三月,山花名踯躅。
芳鲜照寒涧,窈窕映修竹。
化工亦耐事,造物能委曲。
不知几猩唇,贷此色可足。
看久直欲燃,况乃手未触。
杖藜两幅巾,人物俱惊俗。
方观笔端妙,更对杯中醁。
念昔嵩少步,千层上云麓。
政似徐熙图,写生开百幅。
怀归阻兵火,梦想如在目。
会当返升平,柴车驾黄犊。
拼音版原文
翻译
我没有华丽的才情,却居住在美丽的山谷。春天的二三月,山间的花朵名叫踯躅。
鲜艳的花朵照亮了寒冷的山涧,秀美的身影倒映在修长的竹林。
大自然的手艺真是巧妙,万物形态变化无穷。
不知道有多少次,这美景被猩红的嘴唇赞美,这样的色彩是否足够。
长久凝视,仿佛要燃烧起来,更何况还未亲手触摸。
手持藜杖,头戴两幅巾,人物风采都让人惊叹世俗。
欣赏着笔下的奇妙,又品味着杯中的美酒。
回忆起以前在嵩山少室山间漫步,攀登千层云雾。
那时的景色就像徐熙的画作,一幅幅生动无比。
怀乡之情因战乱受阻,但梦境中的景象依然清晰。
总有一天,我会回归和平,乘坐简陋的柴车,驾驭黄牛。
注释
锦绣肠:比喻才情出众。锦绣谷:形容风景优美。
踯躅:山花的一种,又名杜鹃。
化工:指大自然。
贷:给予,赞美。
直欲燃:形容景色吸引人,仿佛要燃烧人心。
杖藜:藜杖,古代常用的拐杖。
醁:美酒。
嵩少:嵩山和少室山。
徐熙图:指画家徐熙的画风。
兵火:战争烽火。
柴车:简陋的农用车辆。
黄犊:小黄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自然景观中的情感体验。诗人自称没有锦绣般华丽的内心,却居住在名为“锦绣谷”的地方。这既是对自己平凡的自谦,也是对所处环境美好的赞叹。春风吹拂,山花烂漫,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芳鲜照寒涧,窈窕映修竹。”这里的“芳鲜”指的是鲜艳的花朵,“寒涧”则是清冷的溪流。诗人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春天山野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接下来的“化工亦耐事,造物能委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造物之神奇和匠心的赞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不昭示着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不知几猩唇,贷此色可足。”这里的“猩唇”指的是猿猴的嘴唇,而“贷此色可足”则是在问,这样的鲜艳颜色是否已经足够。诗人似乎在自言自语,表达了对于自然美景难以餍足的感情。
“看久直欲燃,况乃手未触。”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即便是长时间观赏,也忍不住想要去触摸那些鲜花。这种冲动源于对美好的渴望和向往,但又因为某些原因(如敬畏自然)而未能实现。
“杖藜两幅巾,人物俱惊俗。”这里的“杖藜”是指一种草本植物,“两幅巾”则可能是指画中的布景或其他装饰,而“人物俱惊俗”则是在说诗人所见的人物都超出了常人的范畴。
“方观笔端妙, 更对杯中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书画艺术的欣赏,同时也在品味酒中的美好。这里的“醁”指的是酒中的佳酿。
最后,“念昔嵩少步,千层上云麓。”这里的“嵩少步”可能是指古代仙人嵩山君,“千层上云麓”则是在描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的心灵在这种自然与艺术的双重熏陶下得到了飞扬。
全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书画艺术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文人对于生活、艺术和精神追求的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