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先父五十六,予甫三岁焉全文

先父五十六,予甫三岁焉

宋末元初 · 方回
先祖八十四,卒予生之年。
先父五十六,予甫三岁焉
厥今七十叟,万死偶获全。
过父岂不愧,逮祖恐未然。
初学晚颇进,粗亦窥圣贤。
常感知己恩,不报负我冤。
梦寐此心明,暗室如青天。
无田与儿孙,未为无所传。

翻译

祖先在八十四岁时去世,那时我正出生。
父亲五十六岁离世,那时我只有三岁。
如今我已七十岁,历经生死才得以保全。
比起父亲,我怎能不感到惭愧,追及祖父可能还差得远。
我晚年开始勤于学习,略有所成,对圣贤之道略有所知。
常常感念他人的恩惠,不敢辜负他们的期望。
即使在梦中,我也保持这份清明之心,即使身处暗处也如同青天一般坦荡。
我没有留给子孙田产,但精神和教诲却是可以传承的遗产。

注释

先祖:祖先。
卒:去世。
予:我。
甫:刚刚。
三岁:三岁年纪。
厥今:如今。
叟:老人。
万死:经历生死。
岂:怎么。
恐:恐怕。
初学:开始学习。
颇进:进步显著。
粗:大致。
窥:略知一二。
圣贤:圣人和贤者。
知己:了解自己的人。
负:辜负。
梦寐:梦中。
心明:内心清明。
暗室:暗处。
如:如同。
青天:晴朗的天空。
无田:没有田产。
儿孙:子孙后代。
未为无所传:并非没有留下什么。

鉴赏

此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名为《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其三)。这是一首反思个人生命历程与家族关系的诗篇。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先祖、先父的寿命,表达了对未能尽孝和个人学业未臻于至善的自责之情。

"先祖八十四,卒予生之年。先父五十六,予甫三岁焉。厥今七十叟,万死偶获全。过父岂不愧,逮祖恐未然。" 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寿命已经超过父亲和祖父时的复杂情感。在古代文化中,子女能够长寿超越父母是一种孝道的体现,但在这里,诗人的内心却充满了自责之情,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得以保全而先人早逝,是一种不幸甚至是不仁。

"初学晚颇进,粗亦窥圣贤。常感知己恩,不报负我冤。" 这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学业成就的不满和对知音(理解自己的朋友或同伴)的感激。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对于知识的追求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而未能达到圣贤的地步,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责。

"梦寐此心明,暗室如青天。无田与儿孙,未为无所传。"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梦中,自己的心志也是清明的,即便是在黑暗的房间里,也如同站在广阔的天空下。而末尾两句则是对自己没有田产可以传给子孙的一种无奈,但诗人认为这并不代表自己一生没有所追求和传承。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位老者对于个人生命、学业成就以及家族责任的深刻反思,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