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年更何为,枕藉糟与曲
宋 · 陆游
还乡老未死,举目少耆宿。
邑屋亦或非,所馀但乔木。
曩时列鼎家,今不饱半菽。
盛衰迭变迁,何者非陵谷。
羸然九十翁,世故见已熟。
偶能达一理,万事等破竹。
布缝一称衣,藜煮半釜粥。
馀年更何为,枕藉糟与曲。
邑屋亦或非,所馀但乔木。
曩时列鼎家,今不饱半菽。
盛衰迭变迁,何者非陵谷。
羸然九十翁,世故见已熟。
偶能达一理,万事等破竹。
布缝一称衣,藜煮半釜粥。
馀年更何为,枕藉糟与曲。
注释
耆宿:年长有威望的人。邑屋:家乡的房屋。
列鼎家:曾经显赫的家族。
半菽:粗劣的食物。
陵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
破竹:比喻事情进展顺利。
布缝一称衣:补丁缝制的衣服。
藜煮半釜粥:用藜草煮成的稀粥。
糟与曲:酒糟和酿酒的原料。
翻译
老人还乡仍未亡,环顾四周少长者。家乡的房屋或许已非旧观,剩下的只有高大的树木。
昔日豪族之家,如今连粗食都难以温饱。
兴衰更替,世间万物无常,哪一样不是沧桑巨变。
这位瘦弱的九旬老翁,对人情世故已了如指掌。
偶尔能洞察一丝道理,面对万事如破竹之势。
他只穿补丁衣服,仅以藜草煮粥度日。
晚年生活何求,唯有醉酒和曲中度过余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中的第四首,题为“幽居记今昔事”,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韵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人事变迁的感慨和晚年生活的简朴自适。
首句“还乡老未死,举目少耆宿”描绘了诗人虽年事已高,但仍在故乡生活,周围的老一辈人物已经不多。接下来,“邑屋亦或非,所馀但乔木”暗示了家乡的变化,昔日的繁华不再,只剩下一些古老的树木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曩时列鼎家,今不饱半菽”通过对比,揭示了家族的兴衰,曾经的显赫如今只能勉强温饱。“盛衰迭变迁,何者非陵谷”进一步强调世事无常,如同山陵变为山谷,令人感叹。
“羸然九十翁,世故见已熟”表明诗人虽然身体衰弱,但对人世沧桑有着深刻的理解。“偶能达一理,万事等破竹”则展现出他偶尔洞察人生哲理,看透世间万物如竹竿般易碎的心态。
最后两句“布缝一称衣,藜煮半釜粥”描绘了诗人朴素的生活,衣食简单,但仍能自得其乐。“馀年更何为,枕藉糟与曲”表达了他对于余生的看法,选择在酒糟和美酒中度过,享受宁静的晚年时光。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展现了他晚年的豁达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