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与陈豨言,一室无人预
出处:《韩信反汉》
清 · 张洵佳
韩信反汉诛,千载多怜恕。
私与陈豨言,一室无人预。
谁闻谁见之,而作造反据。
况乎居京师,兵权已尽去。
党羽结何人,兵械藏何处。
岂率数家僮,能将长安踞。
其实帝出征,设计事前豫。
特假吕雉手,宫门伏刀锯。
舍人外间告,萧相暗中助。
冤酷甚黔彭,我为呼天吁。
私与陈豨言,一室无人预。
谁闻谁见之,而作造反据。
况乎居京师,兵权已尽去。
党羽结何人,兵械藏何处。
岂率数家僮,能将长安踞。
其实帝出征,设计事前豫。
特假吕雉手,宫门伏刀锯。
舍人外间告,萧相暗中助。
冤酷甚黔彭,我为呼天吁。
鉴赏
这首诗《韩信反汉》由清代诗人张洵佳所作,通过对韩信谋反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复杂情感的探讨。诗中以韩信被诛杀的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韩信命运的同情和对权力斗争残酷性的反思。
首句“韩信反汉诛,千载多怜恕”,开篇即点明主题,韩信叛汉被杀,这一事件在千年之后仍让人感到惋惜和理解。接着,“私与陈豨言,一室无人预”描绘了韩信私下与陈豨密谈的情景,暗示了他谋反的计划并未得到周围人的察觉或支持,凸显了韩信的孤独和无奈。
“谁闻谁见之,而作造反据”则提出了一个疑问,即韩信的谋反行为为何没有被更多人知晓,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的严密监控,也暗示了韩信行动的隐秘性。接下来,“况乎居京师,兵权已尽去。党羽结何人,兵械藏何处”进一步揭示了韩信在京城的处境,虽然拥有兵权,但身边却缺乏可以信任的同谋,兵械的存放地点也成了谜团,这些细节增加了事件的神秘感和紧张气氛。
“岂率数家僮,能将长安踞”一句通过反问,质疑韩信仅凭几个家僮是否能够控制长安,暗示了韩信谋反计划的不切实际和失败的可能性。最后,“其实帝出征,设计事前豫。特假吕雉手,宫门伏刀锯。舍人外间告,萧相暗中助”揭示了韩信谋反的真实原因和过程,皇帝的出征为韩信提供了机会,而吕雉利用其权力在宫门布置了刺客,同时,韩信的谋反计划得到了舍人和萧相的暗中协助,这表明了事件背后更为复杂的权力斗争和阴谋。
“冤酷甚黔彭,我为呼天吁”表达了对韩信遭遇的深切同情,将其与历史上其他遭受冤屈的英雄(如黔王、彭王)相比,呼吁上天为韩信的不幸遭遇发声。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权力斗争残酷性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