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全文

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

出处:《过熊耳山
宋 · 晁补之
杀一不辜神所恫,吕母何预于樊崇。
蜂蚁无王求所止,一朝积甲齐熊耳。
两峰相向犹眈眈,千载定林馀一龛。
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

拼音版原文

shāshénsuǒdòngfánchóng

fēngwángqiúsuǒzhǐcháojiǎxióngěr

liǎngfēngxiāngxiàngyóudāndānqiānzǎidìnglínkān

láiménshíwàngjīngshānyuèrénduō

注释

杀一不辜:杀害无辜的人。
神所恫:神灵感到恐惧。
吕母:古代起义领袖。
樊崇:与吕母相关的历史人物。
蜂蚁无王:比喻失去领导。
求所止:寻找栖息之处。
一朝积甲:短时间内集结大量武器。
齐熊耳:形容铠甲堆积如熊耳。
两峰相向:两座山峰相对。
犹眈眈:仍然警惕的样子。
千载:千年。
定林:古老的森林。
馀一龛:只剩下一处洞穴。
我来扪石:我来触摸石头。
荆杞:荆棘和枸杞。
此山阅人:这座山见证了很多人世。
亦多矣:非常多。

翻译

杀害无辜会遭天谴,吕母与樊崇事件无关。
如同蜜蜂蚂蚁失去领袖,一时之间聚集铠甲如熊耳。
两座山峰对峙依旧警惕,千年古林仅剩一龛遗迹。
我来摸石遥望荆棘杞丛,这座山见证过太多人事变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过熊耳山》。诗中通过讲述吕母与樊崇的故事,寓言式的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杀一不辜神所恫"强调了滥杀无辜的严重后果,吕母与樊崇的典故在这里被用来警示后人。接下来的"蜂蚁无王求所止"比喻群龙无首的困境,而"一朝积甲齐熊耳"则描绘出兵甲聚集的情景,暗示了战争的爆发。

"两峰相向犹眈眈"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险峻和对立,"千载定林馀一龛"则暗示历史长河中,熊耳山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最后两句"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诗人以个人的感触收束全诗,表达出对人事沧桑的感慨,以及熊耳山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沉静与深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古讽今,展现出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