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世故欲巧,拙者终近德
出处:《赠耆英》
宋 · 赵蕃
用世故欲巧,拙者终近德。
人皆笑髯曾,我独长太息。
贫吾岂人为,问天天不痴。
君看松柏受,宁与春风期。
人皆笑髯曾,我独长太息。
贫吾岂人为,问天天不痴。
君看松柏受,宁与春风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用世故:指世俗的圆滑和机巧。拙者:笨拙的人。
近德:接近美德。
曾:指某个具体的人。
长太息:深深地叹息。
贫吾:我身处贫困。
岂:难道。
人为:人为地选择。
问天:向上天询问。
天不痴:上天并非疯狂,意指命运自有安排。
松柏受:松柏经受风雨。
宁:宁愿。
春风期:期待春风。
翻译
世俗之人追求机巧,笨拙者反而接近美德。人人都嘲笑曾某的愚直,唯独我深深地叹息。
贫穷并非我所愿,我向上天询问,它并未疯狂。
你且看那松柏坚韧,它们岂会期待春风的到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赠耆英》,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机巧与道德本质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比"巧者"与"拙者",指出世故之人追求技巧可能离真正的美德越来越远,而那些看似笨拙的人反而更接近道德的本质。诗人以"髯曾"为例子,暗示他人可能因嘲笑其拙朴而忽视了内在的美德。
"贫吾岂人为"一句,诗人自问贫穷是否真是人为选择的结果,他质疑上天是否也对此有所偏见。接下来,诗人以松柏为例,表达出对坚贞不屈品格的赞赏,松柏宁愿坚守自我,也不愿与春风逢迎,这象征着诗人对于高尚人格的坚守和对世俗浮华的拒绝。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取向的独立思考和对道德操守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