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不爱紫绶黄金带,不爱雕鞍白玉珂全文

不爱紫绶黄金带,不爱雕鞍白玉珂

出处:《赠痴庵柴头陀
宋末元初 · 方回
萧梁宗补阙,弃官为头陀。
一篇息心铭,至今犹永歌。
不爱紫绶黄金带,不爱雕鞍白玉珂
草椽布衲,一筇一蓑。
台城一旦甑堕地,公卿麋烂偾干戈。
当时独有宗无名,翛然野鹤山之阿。
今代柴痴庵,独把竹帚柄。
待扫众生尘,同作大圆镜。
不肉不饥,不绵不冷。
太室为衾,大块为枕。
一饭不再餐,一茶不再饮。
脱袍掷笏作百姓,十年悟道保真性。
昭文大学湛然翁,半夜室中传祖印。
无求于世长精神,自净其心延寿命。
野狐禅子落邪蹊,唯我痴庵独也正。
向来解后逢痴庵,赠我竹为帚者三。
一扫嗔,二扫贪。
惟有一病扫不得,两痴相值同酸咸。
虽然我更有一帚,建立天地同不朽。
扫愁扫闹扫是非,其帚何名名曰酒。

拼音版原文

tàishìwèiqīnkuàiwèizhěn

fànzàicāncházàiyǐn

tuōpáozhìzuòbǎixìngshíniándàobǎozhēnxìng

zhāowénxuézhànránwēngbànshìzhōngchuányìn

qiúshìchángjīngshénjìngxīnyán寿shòumìng

chánluòxiéwéichīānzhèng

xiàngláijiěhòuféngchīānzèngzhúwèizhǒuzhěsān

sǎochēnèrsǎotān

wéiyǒubìngsǎoliǎngchīxiāngzhítóngsuānxián

suīrángèngyǒuzhǒujiàntiāntóngxiǔ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赠痴庵柴头陀》。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出世离俗、遁世修行之志的诗歌。

诗中“萧梁宗补阙,弃官为头陀”一句,描绘了诗人朋友萧梁宗因不满朝政而辞去官职,转而投身佛法,成为一位修行者。这类弃官从道的故事,在唐宋文学中屡见不鲜,但在此处它被用来作为引子,映衬出诗人对世俗的看破和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一篇息心铭,至今犹永歌”则表达了这位头陀留下的诗作至今仍被传唱,其内涵深邃,不仅是对佛法的修习,更有超脱尘世的心灵寄托。紧接着,“不爱紫绶黄金带,/ 不爱雕鞍白玉珊”两句,表现了头陀对于物质财富和华丽装饰的淡然置之。

“草椽布衲,一筇一蓑”描述了头陀简朴的生活状态,他的住所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棚屋,衣服则是补缝的破布。这与前文中对物质财富的不恋,是出世思想的一种体现。

“台城一旦甑堕地,公卿麋烂偾干戈”两句,则通过对历史上某座城市毁灭和某位高官下场的描绘,强调了世事无常,权贵也难逃覆亡的命运。诗人在此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

“当时独有宗无名,翛然野鹤山之阿”一句,提及了头陀宗,在当时鲜为人知,但他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如同野鹤般自在,这里“翛然”二字形容其超脱尘世的风采。

接下来的数句:“今代柴痴庵,独把竹帚柄。待扫众生尘,同作大圆镜。不肉不饥,不绵不冷。”则是对诗人自己修行生活的一种写照。他在柴门小庵中,以竹帚自守,期待扫除世间的烦恼,与众生共证佛法的大智慧。

“脱袍掷笏作百姓,十年悟道保真性。”则是诗人对于自己过去十年的修行感慨,他已经从束缚中解脱,回归平民,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并守护了这种真实的自我。

“昭文大学湛然翁,半夜室中传祖印。”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于古代圣贤的尊崇,以及对佛法深邃智慧的传承和领悟。夜半时分,在寂静的书房中,他继承了先贤们的精神印记。

“无求于世长精神,自净其心延寿命。”两句,表达出诗人对于尘世无所追求,只愿意志坚定、精神长存,通过自我净化来延续生命力。

“野狐禅子落邪蹊,唯我痴庵独也正。”则是对比,野狐虽似禅者,但其实已迷失方向,只有诗人自己这位柴头陀坚守正道。

最后,“向来解后逢痴庵,赠我竹为帚者三。一扫嗔,二扫贪。惟有一病扫不得,两痴相值同酸咸。”则是诗人对于一位赠给他竹帚的友人的感激,这位朋友在精神上与自己相通,他用这竹帚来清扫心中的嗔恨和贪欲,只有愚昧无知这一病痛难以去除,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充满了苦涩。

“虽然我更有一帚,建立天地同不朽。”一句,则是诗人表达了即使面对无法扫除的痛苦,他仍旧有着另一份精神力量,这份力量足以与宇宙万物共存,永恒不变。

“扫愁扫闹扫是非,其帚何名名曰酒。”最后一句,以“酒”作为竹帚之名,用来比喻清扫心中的烦恼、杂念和世间的纷争。这不仅是一种修行手段,更隐含着诗人对生活智慧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