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知家给,笙歌满水滨
出处:《寄题钱君倚明州重修众乐亭》
宋 · 司马光
横桥通废岛,华宇出荒榛。
风日逢知已,湖山得主人。
使君如独乐,众庶必深颦。
何以知家给,笙歌满水滨。
风日逢知已,湖山得主人。
使君如独乐,众庶必深颦。
何以知家给,笙歌满水滨。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横桥:破旧的桥梁。废岛:荒芜的小岛。
华宇:宏伟的建筑。
荒榛:荒野中的灌木。
风日:风和日丽的日子。
知已:知己。
湖山:湖光山色。
主人:真正的主人。
使君:指官员或长官。
独乐:独自享受。
众庶:百姓们。
深颦:深感忧虑。
家给:家道丰饶。
笙歌:笙乐与歌声。
水滨:水边的岸边。
翻译
破旧的桥梁连接着荒芜的小岛,宏伟的建筑从荒野中崭露。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遇见知己,湖光山色仿佛有了真正的主人。
如果使君独自享受快乐,百姓们必定会深感忧虑。
如何判断家道丰饶?满耳笙歌洋溢在水边的岸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和情感的投射,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横桥与废岛、华宇与荒榛,是对比鲜明的意境设置,既展示了诗人眼中的美丽风光,也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风日逢知已,湖山得主人。”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上的认同。这里的“风日”指的是自然界中最为平常而又易于忽略的景象,而“逢知已”则意味着诗人对这些细微之处有着深刻的领悟。“湖山得主人”则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归属感和敬畏之心。
“使君如独乐,众庶必深颦。” 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统治者的责任与民众的福祉之间的关系。使君若是自得其乐,那么百姓就难免会陷入忧虑和悲哀之中。这不仅是政治哲学上的洞见,也是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
“何以知家给,笙歌满水滨。” 这两句则转向了个人的生活状态。“何以知家给”这一问句,表达了对物质丰裕与精神满足之间关系的探讨,而“笙歌满水滨”则描绘了一种和谐、宁静而又充实的家庭生活场景。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向往精神自足的理想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