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晌江都电影来,翠屏洲上红三里
出处:《登别峰庵望海忽值风雨》
清 · 洪亮吉
朝曦色染沧溟绿,东望海门如半粟。
沧溟突处天荡摇,顷刻已见西来潮。
象山南头蒜山尾,一舸倒流还数里。
风威不敌潮势狂,吹角北岸停帆樯。
君不见日居万瓦鳞鳞内,眼暗头低殊不耐。
此时怀抱觉暂开,足底隐隐闻惊雷。
天公似把炎蒸洗,东海叱龙龙尽起。
一晌江都电影来,翠屏洲上红三里。
沧溟突处天荡摇,顷刻已见西来潮。
象山南头蒜山尾,一舸倒流还数里。
风威不敌潮势狂,吹角北岸停帆樯。
君不见日居万瓦鳞鳞内,眼暗头低殊不耐。
此时怀抱觉暂开,足底隐隐闻惊雷。
天公似把炎蒸洗,东海叱龙龙尽起。
一晌江都电影来,翠屏洲上红三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时分,诗人登临别峰庵远眺大海,忽然遭遇风雨的壮观景象。"朝曦色染沧溟绿"写出了朝阳初升,海面泛起绿色的光晖;"东望海门如半粟"则以小喻大,形象地描绘出海门的狭小与潮水的浩渺。接下来,诗人通过"沧溟突处天荡摇,顷刻已见西来潮",展现了潮水汹涌澎湃的动态画面。
"象山南头蒜山尾,一舸倒流还数里"描绘了船只在风雨中逆流而上的艰难,以及风力之强。"风威不敌潮势狂,吹角北岸停帆樯"进一步强调了风雨与潮水的力量对比,以及人们被迫停止活动的情景。
"日居万瓦鳞鳞内,眼暗头低殊不耐"借太阳被乌云遮蔽,暗示风雨之大,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压抑。然而,风雨过后,"天公似把炎蒸洗,东海叱龙龙尽起",象征着风雨带来的清新和生机,潮水再次涌动,仿佛是天公对炎热的清洗。
最后两句"一晌江都电影来,翠屏洲上红三里",运用比喻,形容风雨过后的江面景色,犹如电影般快速变化,翠屏洲上红霞映照,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风雨中的海景,既有自然力量的壮美,又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起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和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