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出处:《在郡秋怀二首 其一》
唐 · 张九龄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注释
秋风:秋季的风。前林:先前的树林。
萧瑟:形容秋风吹动树木发出的声音凄凉。
鸣:发出声音。
高枝:指树的高处枝条。
寂寞:孤单冷清。
游子:离家在外的旅人。
思:思绪,思考。
寤叹:醒来后叹息。
何人:什么人,有谁。
知:知道,理解。
宦成:仕途成功,指取得官职。
名不立:名声没有确立,地位不稳固。
志存:心中存有。
岁已驰:岁月已经流逝,时间过得很快。
五十:年龄五十岁。
无闻:默默无闻,没有声名。
古人:古人,古代的人。
深所疵:深深地认为是缺点,深感遗憾。
平生:一生,平素。
去外饰:去掉外表的装饰,指不追求表面的东西。
直道:正直的品行,率真的性格。
如不羁:如同不受束缚的马,形容性情洒脱、自由。
未得:未曾得到,没有实现。
操割效: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机会。
忽复:忽然又,转眼间。
寒暑移: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表示时间快速流逝。
物情:世态人情。
自古然: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身退:退隐,退休,离开官场或公共事务。
毁亦随:诋毁和非议也随之而来。
悠悠:遥远的样子,形容时间久远或空间广大。
沧江渚:江中小洲,泛指江边陆地。
望望:久久地眺望,连续不断地看。
白云涯:天边的白云之涯,形容远方的云彩与天际相接之处。
露下:露珠滴落。
霜且降:霜冻即将降临。
泽中:沼泽之中。
草离披:草木纷纷凋零,形容草木枯萎、散乱的样子。
兰艾:兰花与艾草,常用来比喻美善与邪恶、贤才与庸人。
若不分:如果不能分辨。
安用:怎用,有何用。
馨香:芳香,这里特指兰花的香气。
为:做,此处意为“有什么用”。
翻译
秋风吹进先前的林子,萧瑟之声在高高的树枝间回荡。孤独的旅人心中充满思绪,醒来长叹又有谁能理解。
仕途虽已成名却未能立足,壮志犹存岁月却已飞逝。
年过半百仍默默无闻,这样的境况古人深感遗憾。
一生抛却外在的虚饰,率直的性情如同不受束缚的骏马。
还未等到施展抱负的机会,转眼间寒来暑往,时光流转。
世态人情自古以来便是如此,一旦退隐,诋毁也随之而来。
遥望着茫茫的江中小洲,久久凝视着天边的白云之涯。
露珠滴落,霜冻将至,沼泽中的草木纷纷凋零。
倘若兰花与艾草无法分辨,那么芬芳的香气又有何用呢?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色和表达游子思念之情的诗。开篇两句“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生动地刻画了秋季萧瑟寒风吹拂树木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紧接着,“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表达了诗人作为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寂寞中思念亲情和故土之情,但这种深沉的情感又是如此孤独,无人能懂。
“宦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则是诗人对个人功业未就的感慨,表达了对于自己迟迟未能建立功名的无奈,以及对于时光流逝、年华老去而身未有成的自责。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显示出诗人对内心真实情感的坚守和追求。然而,“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则是对现实中种种不得志的无奈,以及对于时光易逝、四季更迭的无常之感。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进一步强调了万事皆为空,个人功名与成就终将随时间而消逝。最后,“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露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则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通过沧江、白云、露霜等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界深远情感的投入。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这两句则是在探讨生命中的真与伪,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中通过兰艾的比喻,强调了区分真伪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反思个人对待名誉和成就的态度。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中的孤独、感慨与自省,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色彩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