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脉息会,一点灵台虚
出处:《杏林春意》
明 · 夏良胜
杏坛作孔道,杏林鸣仙居。
儒医次第业,董樊先后车。
三部脉息会,一点灵台虚。
移此药天下,何必论刀圭。
儒医次第业,董樊先后车。
三部脉息会,一点灵台虚。
移此药天下,何必论刀圭。
鉴赏
这首诗《杏林春意》由明代诗人夏良胜所作,巧妙地将杏林与医学结合,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首句“杏坛作孔道,杏林鸣仙居”以杏坛和仙居为引,暗喻孔子之道与仙家之术,将儒家思想与道家精神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源泉;杏林,则是中医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以草药治病的医学传统。
接着,“儒医次第业,董樊先后车”进一步深化主题,将儒家的道德修养与医学实践相结合,董指的是董奉,樊则是指樊阿,两位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医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医学与道德融为一体,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三部脉息会,一点灵台虚”则揭示了医者在诊病时的专注与内省,强调了医者不仅要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更要洞察其内心世界,通过“三部脉息”的观察,理解病人的整体状态,而“灵台虚”则意味着医者的心灵要保持空灵,不受杂念干扰,才能准确诊断。
最后,“移此药天下,何必论刀圭”表达了诗人对医学普及的向往,认为真正的医术不应局限于药物或手术,而是应该广泛传播,惠及天下苍生,强调了医术的社会责任和普世价值。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医学与文化、哲学的交融,也体现了诗人对医学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人文关怀,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