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燐惊行客,烽烟入远尘
出处:《送威胜军张判官》
宋 · 欧阳修
北地不知春,惟看榆叶新。
岑牟多武士,玉麈重嘉宾。
野燐惊行客,烽烟入远尘。
系书沙上雁,时寄日边人。
岑牟多武士,玉麈重嘉宾。
野燐惊行客,烽烟入远尘。
系书沙上雁,时寄日边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北地:北方地区。榆叶新:新长出的榆树叶象征春天来临。
岑牟:山岭。
武士:战士。
玉麈:珍贵的酒杯。
嘉宾:尊贵的宾客。
野燐:野外磷火,可能是鬼火或烽火。
烽烟:战争中的烽火。
远尘:远方的尘土。
系书:系在(雁)身上。
沙上雁:沙滩上的大雁。
日边人:指遥远的边疆的人。
翻译
北方的人不知道春天的到来,只看到榆树的新叶生长。山岭上的战士众多,珍贵的玉麈酒杯招待尊贵的宾客。
野外磷火让旅人惊恐,烽烟弥漫进入远方的尘土。
把书信系在沙滩上的大雁身上,希望能时常寄给遥远边疆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送威胜军张判官》。诗中描绘了北方春天来临时的独特景象,榆树新叶代替了冬季的萧瑟,象征着生机的复苏。"岑牟多武士"一句,以岑牟(古代的一种马饰)暗指当地武勇之士,表达了对张判官的敬意。"玉麈重嘉宾"则表达了对张判官这一重要宾客的重视和欢迎。
接下来的两句,"野燐惊行客,烽烟入远尘",通过磷火和烽烟的意象,渲染出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紧张气氛,为送别增添了离别的沉重感。最后,诗人以"系书沙上雁,时寄日边人"收尾,寓意张判官将书信寄托给南飞的大雁,期待它们能跨越千里,将问候和思念传递给远方的朋友。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春天景色为背景,寓情于景,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流露出对边关战事的关注,展现了欧阳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