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劝除草,草去眼中净
出处:《除草篇》
宋 · 姜特立
有客劝除草,草去眼中净。
梵志反著袜,一国皆通病。
颊上著三毛,精神乃殊胜。
微云点太虚,不碍天宇瑩。
芳草有佳色,难与俗士订。
曾著骚人经,屡勤才子咏。
因依仲蔚门,缭绕渊明径。
不入膏粱观,唯契山林性。
吾家北窗下,旷土勿畦町。
花草随意生,红绿同一盛。
晨露共明蠲,夕烟相掩映。
既傍竹阴清,又连苔色静。
微薰入衣屦,馀润侵筑磬。
终日坐其间,心清神气定。
诗酒颇相关,世事不足听。
从渠笑吾痴,此意未易竟。
梵志反著袜,一国皆通病。
颊上著三毛,精神乃殊胜。
微云点太虚,不碍天宇瑩。
芳草有佳色,难与俗士订。
曾著骚人经,屡勤才子咏。
因依仲蔚门,缭绕渊明径。
不入膏粱观,唯契山林性。
吾家北窗下,旷土勿畦町。
花草随意生,红绿同一盛。
晨露共明蠲,夕烟相掩映。
既傍竹阴清,又连苔色静。
微薰入衣屦,馀润侵筑磬。
终日坐其间,心清神气定。
诗酒颇相关,世事不足听。
从渠笑吾痴,此意未易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除草:清理杂草。梵志:和尚。
颊上著三毛:脸颊上有三根胡须。
太虚:天空。
仲蔚:古代隐士。
渊明径:陶渊明的小路。
膏粱:富贵人家。
翻译
有人劝我除掉杂草,去除后视野变得清晰。有个和尚反穿袜子,这种行为全国人都知道。
他脸颊上有三根胡须,却显得精神非凡。
淡淡的云彩点缀天空,不会妨碍天空的清澈。
美好的花草有独特的美,难以与世俗之人共享。
它们曾被文人墨客写进诗篇,才子们也多次吟咏。
我依附在仲蔚的门下,漫步在陶渊明的小径。
我不愿涉足富贵之地,只契合山林的生活方式。
我家北窗下,空地不需划分田地。
花草自由生长,红绿交相辉映。
清晨的露水洗净尘埃,傍晚的炊烟相互掩映。
这里既有竹林的清凉,又有青苔的静谧。
微微的香气浸润衣物和地面,余韵悠长。
整天坐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清净,精神安定。
诗酒相伴,世间纷扰无需理会。
任凭他人嘲笑我痴傻,这份心境难以言尽。
鉴赏
这首诗名为《除草篇》,作者是宋代诗人姜特立。诗中以除草为引,寓言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内心清净的生活态度。首句“有客劝除草,草去眼中净”表达了去除杂念后的清爽心境。接着通过“梵志反著袜,一国皆通病”暗指世人的通病,而诗人则以“颊上著三毛,精神乃殊胜”自比,强调内心的高洁和精神的独特。
诗人进一步借“芳草”、“骚人经”、“才子咏”等意象,表达对高尚文学传统的向往和坚守。他选择“仲蔚门”、“渊明径”的隐逸生活,远离尘嚣,享受自然之美。“花草随意生,红绿同一盛”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晨露夕烟,竹阴苔色,构成宁静致远的意境。
诗人在此环境中“心清神气定”,诗酒相伴,超脱世事纷扰,即使他人嘲笑其痴,他也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