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全文

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

出处:《漫问相里黄州
唐 · 元结
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各问其性情,变之俱不能。
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
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
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
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
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

拼音版原文

dōnglínyǒu西línyǒushānsēng
wènxìngqíngbiànzhīnéng

gōngwèièrqiānshíwèishānhǎi
zhìtóngjīnshūmíng

xiāngxiānglèixiāngyǒuqiěxiāng
kuàngtiānxiàrénértóng

réngǒutóngfēncùnxiāngróng
mànwènxuānshanggēngdiàowēng

注释

东邻:东方的邻居。
渔父:捕鱼的人,这里指渔夫。
西邻:西方的邻居。
山僧:住在山中的僧人。
性情:性格和情感。
变之俱不能:都无法改变自己的本性。
二千石:古代官职的俸禄单位,这里代指高官。
山海客:游历山海的人,比喻自由不羁的生活。
志业:志向和事业。
殊名迹:名声和行迹大不相同。
相里不相类:外貌或地位虽不同。
相友:成为朋友。
天下人:普天之下的人们。
同其意:想法、意愿相同。
人意苟不同:如果人们的意愿不同。
分寸不相容:就连一点点也难以相容。
轩裳客:指达官贵人,轩指车,裳指官服。
耕钓翁:耕田和钓鱼的老人,象征隐逸生活。

翻译

东边邻居是渔夫,西边邻居是山中僧侣。
各自询问他们的性情,发现他们都无法改变自己。
您身为高官俸禄之人,我则是游历山海的客人。
我们的志趣与事业难道不相同吗?如今名声与行迹却大相径庭。
彼此间虽不相似,也不妨碍成为朋友,尽管存在差异。
更何况天下人,怎能期望他们的想法都一致呢。
如果人们的意愿本就不同,那么在细微处也难以相互包容。
随口问问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哪里比得上耕田钓鱼的隐士生活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邻里的渔父、山僧交流情感的场景,通过对比自己与朋友的生活状态和志业,表达了对人生多样性的认识。诗中的“变之俱不能”显示出一种宿命论的思考,即每个人的性情都是不可改变的。而“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则是对两人不同身份与追求的写照。“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进一步强调了各自道路的不同。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即使相邻而居,也可能在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上有着天壤之别。“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则是对这种差异的扩展,从小范围的人际关系到广泛的人类社会。

最后,“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表达了不同意愿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而“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则是诗人对远方旅人的询问,以及对耕田渔父生活状态的一种探究。

整首诗通过这些描写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多元、个性差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与欣赏。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