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看灯归较晚,老夫自剔读书檠
出处:《元夕放夜》
宋末元初 · 仇远
绣衣玉节驻江城,放得元宵两夜晴。
陆地金莲方滟滟,一天明月故盈盈。
逻兵酣卧忘钟韵,游子欢呼趁鼓声。
儿女看灯归较晚,老夫自剔读书檠。
陆地金莲方滟滟,一天明月故盈盈。
逻兵酣卧忘钟韵,游子欢呼趁鼓声。
儿女看灯归较晚,老夫自剔读书檠。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绣衣:华丽的官服。玉节:象征权力或荣誉的玉制符节。
驻:停留。
江城:江边的城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陆地金莲:比喻盛开的花朵。
方滟滟:形容花色鲜艳、光彩照人。
盈盈:形容月亮圆润明亮。
逻兵:巡逻的士兵。
酣卧:沉睡。
忘钟韵:忘记报时的钟声。
游子:在外的旅人。
欢呼趁鼓声:随着鼓声欢呼。
儿女看灯:孩子们看花灯。
归较晚:回来较晚。
老夫:我(指诗人自己)。
剔读书檠:挑灯看书。
翻译
身着华丽官服的官员在江城停留,元宵节连续两夜放晴庆祝。陆地上盛开的金色莲花灿烂夺目,满天明亮的月亮格外圆满。
巡逻士兵沉醉于欢庆中忘记报时,游子们则趁着鼓声欢呼雀跃。
孩子们看灯玩乐归来较晚,我这老者独自挑灯夜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节元宵之夜的景象和氛围。"绣衣玉节驻江城,放得元宵两夜晴",通过对服饰和节令的细致描述,以及天气的清晰描写,展现了一个祥和美好的节日场景。
"陆地金莲方滟滟,一天明月故盈盈",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荷花,诗人通过对荷花和明月的赞美,传达了一种生机勃勃、光彩夺目的感觉。
接下来的"逻兵酣卧忘钟韵,游子欢呼趁鼓声"则描绘了节日中的军队生活和游子的快乐情景。"逻兵"指的是戍边的士兵,他们在元宵之夜也放松了警惕,与众人一起享受节日的欢愉;而游子们则是在街头巷尾追逐着花灯,欢呼雀跃,加入到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最后两句"儿女看灯归较晚,老夫自剔读书檠",描绘了家中的温馨场景。孩子们因观看元宵灯会而回家较晚,而诗人的父亲则静坐于家中,专心致志地研读着古籍,这个镜头展示了一种岁月静好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节日各个角色的细腻描写,将一个完整的元宵夜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欢乐和平静的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