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十日不曾登,雨后支藤拄晚晴
出处:《雨霁登连天观》
宋 · 杨万里
高台十日不曾登,雨后支藤拄晚晴。
城外诸峰迎落照,松根细草总斜明。
眼穿岭北书不到,秋入海南愁顿生。
只有荷花旧相识,风前翠盖为人倾。
城外诸峰迎落照,松根细草总斜明。
眼穿岭北书不到,秋入海南愁顿生。
只有荷花旧相识,风前翠盖为人倾。
注释
高台:高楼或者高处的平台。不曾:未曾。
支藤:倚靠藤杖。
晚晴:傍晚的晴天。
诸峰:众多的山峰。
落照:落日余晖。
松根:松树的根部。
斜明:微明,微微发亮。
眼穿:望眼欲穿,形容期待的心情。
书不到:没有收到书信。
海南:中国南方的省份。
愁顿生:忧虑突然产生。
荷花:莲花。
翠盖:绿色的荷叶。
为:为了。
人倾:为...倾倒,此处指荷花随风摇曳。
翻译
我已有十天没上高台了,雨后才借助藤杖在傍晚阳光中漫步。城外的山峰沐浴着落日余晖,松树下的细草也泛着微微的亮光。
我远眺岭北,期盼的信件却迟迟未到,秋天已深入海南,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唯有那荷花还是老朋友,它们在风中摇曳,仿佛为我倾诉心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和深远的怀念之情。开篇“高台十日不曾登,雨后支藤拄晚晴”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处眺望天气变化的一种期待与等待,而“城外诸峰迎落照,松根细草总斜明”则描绘了一幅山色温润、阳光透过树梢的和谐景象。这里的“晚晴”与“斜明”都是对光线变化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
然而,随后的“眼穿岭北书不到,秋入海南愁顿生”却转折为一抹淡淡的忧思。诗人远眺北方山岭,却无法收到来自那边的书信,这种隔绝带来的孤寂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秋天的来临中变得更加强烈。
最后,“只有荷花旧相识,风前翠盖为人倾”则是诗人在这种心境中寻找到的一丝慰藉。荷花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象,也成为了诗人与过去记忆的唯一联系。在微风中摇曳的荷叶,如同一顶翠绿色的帽子,为行走其间的人带来一份清凉和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光影变化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寄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