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出处:《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 · 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注释
带雪:带有雪花。梅:梅花。
初煖:刚刚开始温暖。
含烟:烟雾笼罩。
柳尚青:柳树还青翠。
童子:小孩。
偈:佛教中简短的颂歌或教诲。
法王经:佛法大师的经典。
会理:领悟道理。
无我:无自我、无我执。
观空:观察空性。
厌有形:厌倦有形物质世界。
迷心:迷失的心灵。
觉悟:觉醒、领悟。
客思:游子的思乡之情。
遑宁:安宁、静止。
翻译
带着雪花的梅花开始温暖,烟雾缭绕的柳树还保留着青翠。前来偷听孩童的佛经吟诵,得以聆听佛法大师的教诲。
领悟了道理便知自我不存在,观察空性对有形之物感到厌倦。
迷失的心灵应当有所觉醒,游子的思绪却难以平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初春的景象,梅花在雪中初现暖意,而柳树仍旧带着烟霭般的青色。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引出了佛法的思考。"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表明诗人对于佛教知识有所探求和了解。在这过程中,诗人领悟到了"会理知无我",认识到世间一切都是空幻,没有恒久不变的自我。同时,通过观照空无之境界,产生了对世间万物的厌弃,因为这些都属于有形有相,从而引出了"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这两句,表达了对于迷失的心灵应该得到觉醒,以及旅途中思绪纷飞,内心仍旧未能找到平静的状态。
诗歌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佛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向。语言简洁而不失深远,寓意丰富,体现了唐代诗风之清新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