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也不忠宜共戒,烝尝何惜更加笾
出处:《和幕府税巽父吊陈任二谏议韵》
宋 · 李曾伯
出门三十里平原,仰止高山礼甚专。
烈日秋霜千祀后,寒烟荒草两茔前。
一瞻文献生何晚,三叹奸邪死不先。
臣也不忠宜共戒,烝尝何惜更加笾。
烈日秋霜千祀后,寒烟荒草两茔前。
一瞻文献生何晚,三叹奸邪死不先。
臣也不忠宜共戒,烝尝何惜更加笾。
拼音版原文
翻译
走出三十里来到平原,对高山顶礼膜拜心专诚。历经千年烈日秋霜,眼前只有荒烟冷草围绕着坟场。
遗憾未能早些瞻仰先贤,感叹奸邪之人却先离世。
作为臣子若不尽忠,应引以为戒,祭祀时何必吝啬增设祭品。
注释
平原:平坦开阔的土地。高山:象征崇高的品德或地位。
祀后:祭祀之后的时间。
茔前:墓地前。
文献:指有学问、历史记载的人物。
奸邪:邪恶不正的人。
烝尝:古代的两种重要祭祀活动。
笾: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竹器。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李曾伯所作,名为《和幕府税巽父吊陈任二谏议韵》。通过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表达对故人逝去的哀思与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忠诚与正义的追求。
诗中的“出门三十里平原,仰止高山礼甚专”表达了作者离开家乡三十里的情景,面对高山表示最为敬意的礼节。这不仅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面,也象征着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故人或理想的高度尊重和追念。
“烈日秋霜千祀后,寒烟荒草两茔前”则是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强调了时光的无情与自然界的沧桑。这里,“烈日秋霜”象征着岁月的残酷,而“寒烟荒草”则是时间流逝后所留下的荒凉景象。
接下来的“一瞻文献生何晚,三叹奸邪死不先”显示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忠良与奸佞之人的不同态度。这里,“文献”指的是历史记载中的正直之人,而“奸邪”则是那些作恶多端的人物。作者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忠诚与正义的高度推崇。
最后,“臣也不忠宜共戒,烝尝何惜更加笾”则是在劝诫自己的同时,也在提醒他人,作为臣子如果不够忠诚,就应该共同警醒。这里,“烝尝”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而“更加笾”则是增加供品的意思,但在此处可理解为加强提醒和自我反省。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个人对于忠诚与正义的坚守。通过这些表达,李曾伯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士大夫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道德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