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光滴作两眼明,溪秀吐作五字清
两处双溪清彻底,二子诗句清于溪。
千载却有曹夫子,天借古人作诗地。
家在东阳宝婺边,官在宣城莲幕里。
溪光滴作两眼明,溪秀吐作五字清。
开卷看来掩卷坐,词波跳作双溪声。
无人写作双溪操,收拾新篇句中妙。
莫将沈谢鸿雁行,便与猗那荐清庙。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沈隐侯:东阳的著名文人。谢玄晖:宣城的诗人,谢朓。
双溪:指沈隐侯和谢玄晖的居所附近的溪流。
曹夫子:指曹操,这里泛指有才华的诗人。
宝婺:古代地名,东阳的一个区域。
莲幕:古代官署名,指宣城的官职。
词波:比喻诗词的韵律波动。
双溪操:可能是一种以双溪为主题的乐曲或诗篇。
猗那:古代祭祀时的一种祭品,此处代指诗篇。
清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场所,此处指尊敬和推崇诗人的地方。
翻译
你可曾见过东阳的沈隐侯,又怎能忘记宣城的谢玄晖。他们的居所分别在两条清澈溪流旁,他们的诗句比溪水还要纯净。
千年之后还有曹夫子,上天赐予他们作诗的天赋。
沈隐侯家在东阳的宝婺之地,谢玄晖则在宣城的莲幕任职。
溪水的光芒照亮他们的眼眸,溪水的秀美化为五言诗句。
翻开书卷,闭上眼睛,仿佛听见词句如溪水跳跃的声响。
无人能再写出像他们那样的《双溪操》,只能珍藏他们新篇中的巧妙之处。
不要将沈、谢的才情比作鸿雁群行,他们的诗篇应被供奉在清庙之中。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杨万里所作,名为《谢曹宗臣惠双溪集》。诗中通过对比东阳沈隐侯与宣城谢玄晖两人的清高境界和他们的诗句之美,来表达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和高洁人格的赞美。
“君不见东阳沈隐侯,君不见宣城谢玄晖。”开篇即提及两位隐逸之士,他们的名字与他们所居之地紧密相连,彰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状态。
“两处双溪清彻底,二子诗句清于溪。”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强调了两位隐逸之士的诗句之清新,它们如同溪水一般清澈见底。
“千载却有曹夫子,天借古人作诗地。”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于历史与文学传承的敬仰之情。曹夫子可能指的是曹操,这里用来代表古代的诗人,而“天借古人作诗地”则是一种比喻,意味着自然景观是历代文人创作的灵感之源。
“家在东阳宝婺边,官在宣城莲幕里。”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职务所在地,将个人经历与自然美景相结合。
“溪光滴作两眼明,溪秀吐作五字清。”这里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溪水对心灵的洗涤作用,以及它如何激发简单而纯粹的诗句。
“开卷看来掩卷坐,词波跳作双溪声。”诗人在阅读与创作之间徜徉,溪流的声响似乎就是他的诗文节奏。
“无人写作双溪操,收拾新篇句中妙。”这两句强调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他从自然美景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新的诗篇。
最后,“莫将沈谢鸿雁行,便与猗那荐清庙。”诗人似乎在提醒读者,不要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流俗之作相提并论,而是应该像古代隐逸那样,将自己置于清净的环境中去感受和创作。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尊崇,展现了诗人对于高洁生活和纯粹艺术追求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