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迟粥糜尽,残沥不满盂
出处:《鸿嗷叹 其二》
清末民国初 · 俞明震
饥乌下林木,哀鸣念其雏。
寒风聚野寺,官吏当门呼。
歛筹散米粥,绕岸闻喧呶。
瘦男忍饥卧,病男步趑趄。
翁媪泣且行,呼儿待路隅。
行迟粥糜尽,残沥不满盂。
一盂繫四命,难润中肠枯。
相视不忍食,欲食还踟蹰。
牵衣乞过客,愿鬻儿为奴。
但愿儿食饱,全家无所需。
阿母不忍别,丁宁泪模糊。
尚恐儿衣寒,为儿缝破襦。
寒风聚野寺,官吏当门呼。
歛筹散米粥,绕岸闻喧呶。
瘦男忍饥卧,病男步趑趄。
翁媪泣且行,呼儿待路隅。
行迟粥糜尽,残沥不满盂。
一盂繫四命,难润中肠枯。
相视不忍食,欲食还踟蹰。
牵衣乞过客,愿鬻儿为奴。
但愿儿食饱,全家无所需。
阿母不忍别,丁宁泪模糊。
尚恐儿衣寒,为儿缝破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饥荒年代百姓生活的悲惨景象,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在饥饿与贫困中的挣扎与无奈。
首句“饥乌下林木,哀鸣念其雏”以乌鸦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饥饿中的痛苦与思念之情。接着,“寒风聚野寺,官吏当门呼”,描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官府的冷漠,进一步凸显了百姓生活的艰难。
“歛筹散米粥,绕岸闻喧呶”写出了官府发放救济粥的情景,但粥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瘦男忍饥卧,病男步趑趄”则刻画了饥饿导致的身体虚弱与行动困难,生活之苦跃然纸上。
“翁媪泣且行,呼儿待路隅”描绘了老人带着孩子在路边等待,希望得到一点食物的场景,充满了无助与绝望。“行迟粥糜尽,残沥不满盂”表现了粥的稀缺与分配的不公,让人感到心酸。
“一盂繫四命,难润中肠枯”强调了每一碗粥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却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相视不忍食,欲食还踟蹰”体现了人们对食物的渴望与道德的考量之间的矛盾。
最后,“牵衣乞过客,愿鬻儿为奴”展现了为了生存,人们不惜牺牲子女的悲惨现实。“阿母不忍别,丁宁泪模糊”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不舍与痛苦。“尚恐儿衣寒,为儿缝破襦”则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铺陈,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与人性的光辉,是一首反映时代苦难与人情冷暖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