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湿屋多漏,怯寒窗不开
出处:《久雨无聊成两诗呈秀叔并简继韩 其二》
宋 · 王炎
避湿屋多漏,怯寒窗不开。
龙涎时吐雾,麈尾任生埃。
独与韦编对,谁能蜡屐来。
天知蚕麦病,愿唤雨师回。
龙涎时吐雾,麈尾任生埃。
独与韦编对,谁能蜡屐来。
天知蚕麦病,愿唤雨师回。
注释
避湿:指房屋因潮湿而需要避免居住。漏:指房子漏水。
怯寒:害怕寒冷。
龙涎:古代的一种香料,此处形容香气缭绕。
吐雾:散发出雾气。
麈尾:古人的拂尘。
韦编:用牛皮绳编连的竹简,代指书籍。
蜡屐:涂蜡的木屐,古代文人雅士的装束。
蚕麦病:指蚕麦等农作物遭受病害。
雨师:古代神话中的司雨之神。
翻译
避湿的房子常有漏水问题,怕冷的窗户不敢打开。龙涎香不时散发出雾气,麈尾(古人拂尘)任由灰尘积聚。
独自面对堆积如山的书籍,又有谁能穿着涂蜡木屐来访呢?
上天啊,我知道农桑作物正受病害困扰,但愿能请来雨神回归降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久雨天气下人们生活困顿的画面。"避湿屋多漏,怯寒窗不开"表达了居住环境的潮湿与寒冷,以及对外界的封闭状态。接下来的"龙涎时吐雾,麈尾任生埃"则形象地展示了室内的湿润和尘埃无处不在,龙涎指的是蜘蛛网,它在湿气中时常吐出雾气,而麈尾(一种动物的毛)随意生长着灰尘。
诗人接着写道"独与韦编对,谁能蜡屐来",这里表达了孤独和无聊的情绪,以及对外界联系的渴望。韦编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式,这里用以比喻书籍成为了诗人的唯一伴侣,而蜡屐则是指古代的一种信使系统,诗人询问在这种孤独中,有谁能够像蜡屐那样传递信息或带来希望。
最后两句"天知蚕麦病,愿唤雨师回"表现了诗人对久雨不止的担忧,以及对自然和谐状态的渴望。这里的“蚕麦”指的是蚕豆与小麦,即农作物,而“病”则是久雨导致的灾害。诗人希望天知道这些,愿意呼唤能带来雨水的雨师(古代神话中掌管降雨的神祇)回来,以结束这无尽的干旱。
整首诗通过对室内环境和外部世界的描绘,展示了久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心灵上的压抑,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对于自然规律、希望与改变的深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