惘惘有不甘,人生极苦相
出处:《哭刘松庵 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 · 陈曾寿
惘惘有不甘,人生极苦相。
世缘所缚絷,窘若鲜在盎。
傥有脱鼻时,哀哉此属纩。
避地逃空虚,忧来辄知向。
烦冤彻毛里,山川不能障。
名宾何与天,分寸未借让。
绘事三十年,未极志所尚。
年来逢乱离,杜门尤怏怏。
我归当去冬,强步犹过访。
神形已支离,愤世气逾伉。
画师多享年,冀接汤戴行。
世短数亦奇,意气随敛葬。
寂寞身后事,酬君涕一放。
世缘所缚絷,窘若鲜在盎。
傥有脱鼻时,哀哉此属纩。
避地逃空虚,忧来辄知向。
烦冤彻毛里,山川不能障。
名宾何与天,分寸未借让。
绘事三十年,未极志所尚。
年来逢乱离,杜门尤怏怏。
我归当去冬,强步犹过访。
神形已支离,愤世气逾伉。
画师多享年,冀接汤戴行。
世短数亦奇,意气随敛葬。
寂寞身后事,酬君涕一放。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的《哭刘松庵(其一)》。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刘松庵去世的深切哀悼之情。
诗的开头“惘惘有不甘,人生极苦相”,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的感慨。接着“世缘所缚絷,窘若鲜在盎”描述了人在世间被各种束缚和困扰的困境。诗人想象如果能摆脱这些束缚,将是一种解脱。“傥有脱鼻时,哀哉此属纩”则表达了对解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避地逃空虚,忧来辄知向”表明诗人选择逃避现实,寻求心灵的宁静。“烦冤彻毛里,山川不能障”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痛苦无法被外界所缓解。“名宾何与天,分寸未借让”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质疑和不满。
“绘事三十年,未极志所尚”回顾了诗人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努力。“年来逢乱离,杜门尤怏怏”则反映了诗人面对社会动荡和个人生活的不如意感到的沮丧和不满。
“我归当去冬,强步犹过访”回忆了诗人与逝者之间的交往。“神形已支离,愤世气逾伉”描绘了逝者生前的形象和精神状态。“画师多享年,冀接汤戴行”表达了对逝者长寿的期待和对艺术传承的希望。“世短数亦奇,意气随敛葬”感叹生命的短暂和对逝者的哀思。
最后,“寂寞身后事,酬君涕一放”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身后之事的感慨,以及通过泪水表达的哀悼之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