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今书学贵瘦硬,弟子员阙谁可补
出处:《李成德复用前韵见贻亦次奉和》
宋 · 谢薖
蔡家笔法擅今古,楷书尤誇荔支谱。
后来谁笔最通神,要与渠伊为伴侣。
只今书学贵瘦硬,弟子员阙谁可补。
君持此几要投人,字画不工那得取。
山人俗书如俗马,骨少肉多今不数。
当君此赠恐不堪,大似无功飨盐虎。
新诗继作苦难和,只赏君房妙言语。
嗟予老矣亦懒书,留与儿曹写时雨。
后来谁笔最通神,要与渠伊为伴侣。
只今书学贵瘦硬,弟子员阙谁可补。
君持此几要投人,字画不工那得取。
山人俗书如俗马,骨少肉多今不数。
当君此赠恐不堪,大似无功飨盐虎。
新诗继作苦难和,只赏君房妙言语。
嗟予老矣亦懒书,留与儿曹写时雨。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谢薖所作,名为《李成德复用前韵见贻亦次奉和》。诗中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对蔡邕的书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对后世书法风格的看法。
诗的开头赞扬了蔡邕在书法领域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其楷书作品在《荔支谱》中的地位。接着,诗人提出问题:在众多书法家之中,谁能与蔡邕并肩,成为他的知音?随后,诗人表达了对当前书法界重视“瘦硬”风格的认同,并指出需要有人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诗人进而提到,如果有人能以“瘦硬”的风格创作,将这份作品赠予他人,那么作品的价值将难以估量。他以“山人俗书如俗马”为喻,批评了那些缺乏独特性和深度的作品,认为它们已不再受到重视。诗人担心自己年事已高,书法技艺可能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甚至将其比作无功受赏的盐虎,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担忧。
最后,诗人表示对李成德的诗作难以回应,只能欣赏其精妙的言辞。同时,他也自谦自己年老体衰,已无力再进行书法创作,希望留给子孙后代的作品能够如同及时雨一般,滋润后人的精神世界。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美学价值的尊重和传承意识。通过对比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以及对后辈的期许,诗人在赞美与反思之间,传达了对艺术创新与继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