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好在所生,毋为勤远慕
出处:《燕中归为闲孟画烟林小景有感而作》
明 · 李流芳
我行江北路,转爱江南趣。
虽有远近山,而无高低树。
山枯石欲死,泉涸涧亦痼。
平生山水欢,所遇顿非故。
朅来扬子边,望见江南雾。
雾中何突兀,金焦与北固。
春山一何青,春江一何素。
得非笔变化,毋乃墨吞吐。
恍如逢故人,此意不能喻。
吾家疁城东,小筑溪头住。
春流正环门,夏木将莽互。
尝耽诗中色,兼识画中句。
游好在所生,毋为勤远慕。
虽有远近山,而无高低树。
山枯石欲死,泉涸涧亦痼。
平生山水欢,所遇顿非故。
朅来扬子边,望见江南雾。
雾中何突兀,金焦与北固。
春山一何青,春江一何素。
得非笔变化,毋乃墨吞吐。
恍如逢故人,此意不能喻。
吾家疁城东,小筑溪头住。
春流正环门,夏木将莽互。
尝耽诗中色,兼识画中句。
游好在所生,毋为勤远慕。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流芳所作,名为《燕中归为闲孟画烟林小景有感而作》。诗中描绘了诗人从江北到江南的旅程,对江南景色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通过对比江北和江南的山川树木,表达了对江南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的开头“我行江北路,转爱江南趣”,点明了诗人从江北出发,逐渐被江南的景色吸引。接着,“虽有远近山,而无高低树”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江南山川的连绵不绝,但又没有高矮之分,展现出江南山水的独特魅力。
“山枯石欲死,泉涸涧亦痼”两句,通过反衬手法,强调了江南山水的生机勃勃,与江北的枯竭形成鲜明对比。“平生山水欢,所遇顿非故”则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过往经历的感慨。
“朅来扬子边,望见江南雾”至“春江一何素”,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象,雾中的金焦、北固山显得格外突兀,春山青翠,春江如素,仿佛是画家笔下的杰作。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观与艺术创作相联系,表达了对江南景色的深刻感受。
最后,“恍如逢故人,此意不能喻”两句,诗人将江南的景色比作久别重逢的老友,难以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动。接下来,诗人回忆起自己家乡疁城东的小筑,溪水环绕,夏木繁茂,这里是他心灵的栖息地。他不仅欣赏诗中的色彩,也理解画中的意境,认为真正的乐趣在于亲近自然,而非追求远方的名胜。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