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宦深知误此心,回心愿学雷居士
先朝亲与会龙华,紫禁鸣钟白日斜。
宫女焚香把经卷,天人就席礼袈裟。
禅床久卧虎溪水,兰若初开凤城里。
不出嚣尘见远公,道成何必青莲宫。
朝持药钵千家近,暮倚绳床一室空。
掖垣挥翰君称美,远客陪游问真理。
薄宦深知误此心,回心愿学雷居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玉山:形容山色洁白如玉。锡杖:僧侣出行的杖,常以锡制成。
丹阙:红色的宫殿门楼,代指皇宫。
龙华:佛教圣地,此处指盛会。
虎溪:地名,传说中虎不伤禅师之地。
兰若:梵语,指小寺庙。
嚣尘:喧嚣的尘世。
雷居士:指唐代僧人雷思齐,以苦修著称。
翻译
在玉山静坐度过漫长的岁月,锡杖承载恩典前往皇宫曾亲历先朝盛会龙华,紫禁城中钟声悠扬白日西斜
宫女们手持香炉诵经卷,天神入座行礼拜袈裟
禅床上久卧虎溪之水边,兰若佛寺初次开放在京城
无需远离尘世见高僧远公,修行有成无需在青莲宫
清晨持药钵遍访千家,傍晚独坐绳床室内空寂
你在宫墙内挥毫泼墨受人赞美,远方来客共探真理的真谛
深知微小官职耽误内心追求,我愿如雷居士般回归清修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题目为《题玉山观禅师兰若》。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参访玉山观,与禅师交流、学习佛法的诗作。
诗中的“玉山宴坐移年月”展现了禅师在玉山观中长时间修行的宁静生活。“锡杖承恩诣丹阙”则是说禅师手持锡杖,得到皇家的恩赐前往紫禁城(即皇宫)参加重要仪式。"先朝亲与会龙华"表明此类活动自古以来便有,龙华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某个概念或场所。
“紫禁鸣钟白日斜”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宫中钟声在白昼中响起,给人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宫女焚香把经卷"则是宫中的女性正在焚烧香料,同时翻阅佛教经典。
“天人就席礼袈裟”显示了禅师与天界之人的交流,他们以佛教袈裟为媒介进行礼节。"禅床久卧虎溪水"表明禅师在虎溪水旁的禅床上长时间地打坐修行。
“兰若初开凤城里”则是说禅师的道场(兰若)刚刚开始在凤城中传播。"不出嚣尘见远公"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像远公一样,不为世俗纷扰所困,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
“道成何必青莲宫”则是在讨论修道是否一定要到青莲宫这样的圣地。"朝持药钵千家近,暮倚绳床一室空"描写了禅师早晨拿着药钵(盛放佛教仪式用物品的器具)在千家人中传法,晚上则独自一人坐在简单的床褥上。
“掖垣挥翰君称美”表达了诗人对禅师书法艺术的赞赏。"远客陪游问真理"则是说作为远方来的客人,与禅师一同漫步,探讨佛教中的真理。
最后,“薄宦深知误此心”表示诗人对于自己在官场上的浅尝辄止有所感悟,而“回心愿学雷居士”则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即希望能够像雷声中猛醒的人那样,转变心志,向禅师学习佛法。
这首诗通过对玉山观的描绘和对禅师生活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