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翰林最别识,品第高下无攲斜
出处:《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宋 · 梅尧臣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当时采摘未甚盛,或有高士烧竹煮泉为世誇。
入山乘露掇嫩觜,林下不畏虎与蛇。
近年建安所出胜,天下贵贱求呀呀。
东溪北苑供御馀,王家叶家长白牙。
造成小饼若带銙,斗浮斗色倾夷华。
味甘回甘竟日在,不比苦硬令舌窊。
此等莫与北俗道,只解白土和脂麻。
欧阳翰林最别识,品第高下无攲斜。
晴明开轩碾雪末,众客共赏皆称嘉。
建安太守置书角,青蒻包封来海涯。
清明才过已到此,正见洛阳人寄花。
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
石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
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
当时采摘未甚盛,或有高士烧竹煮泉为世誇。
入山乘露掇嫩觜,林下不畏虎与蛇。
近年建安所出胜,天下贵贱求呀呀。
东溪北苑供御馀,王家叶家长白牙。
造成小饼若带銙,斗浮斗色倾夷华。
味甘回甘竟日在,不比苦硬令舌窊。
此等莫与北俗道,只解白土和脂麻。
欧阳翰林最别识,品第高下无攲斜。
晴明开轩碾雪末,众客共赏皆称嘉。
建安太守置书角,青蒻包封来海涯。
清明才过已到此,正见洛阳人寄花。
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
石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
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陆羽:唐朝著名茶学家。春茶:春季采摘的茶叶。
高士:品德高尚的人。
建安:地名,古代产茶之地。
王家叶:指王家茶园的茶叶。
銙:古代货币单位,此处形容小饼形状。
夷华:泛指中原地区。
北俗:北方人的习俗。
欧阳翰林:指欧阳修,曾任翰林学士。
攲斜:倾斜,比喻不公正。
书角:书信的一角。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前后是采茶时节。
洛阳人:指来自洛阳的人。
虾蟆:古人认为蛙声能助茶香。
银梗:指茶叶中的白色主脉。
粟粒:比喻茶叶细碎。
诗肠:比喻诗人的才思。
鸣咿哇:形容声音嘈杂,此处指满腹诗意向外涌出。
翻译
自从陆羽在人间出现,人们纷纷学习他煮春天的茶。那时采摘茶叶还不算多,有人用竹子烧水煮泉,以此技艺夸耀世间。
进山时趁清晨露水采摘嫩芽,林中采茶人无所畏惧虎蛇。
近年来建安出品的茶叶更胜一筹,无论贫富贵贱都争相购买。
东溪北苑的茶叶曾供皇家享用,王家茶园的叶子白如细齿。
制成的小饼形状如腰带扣,色泽鲜艳,香气四溢,引人瞩目。
味道甘甜回甘,日复一日,不同于苦涩坚硬的口感。
这样的好茶不要跟北方人说,他们只知道加白土和芝麻。
欧阳翰林独具慧眼,能准确品评茶叶优劣,公正无私。
晴朗的日子打开窗户研磨新茶,宾客们共同欣赏,赞不绝口。
建安太守从远方送来书信,包裹着青蒻,茶叶珍贵无比。
清明节刚过就收到这茶叶,恰似洛阳人寄来的春花。
紫釉兔毛杯与茶相得益彰,无需再寻虾蟆泉的泉水。
用石瓶煎煮,银梗轻敲,茶叶如粟粒般铺满杯面,令人惊叹。
诗人的胃口长久未满足,一饮而尽,满腹欢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通过对陆羽后世采茶、烹茶的描绘,赞美了建安新茶的品质。诗中提到的“乘露掇嫩觜”、“建安所出胜”、“味甘回甘”等词句,展现了春茶的鲜美和独特风味。诗人特别提到了欧阳翰林对茶叶的鉴别能力,以及品茗时的雅致环境,如“晴明开轩碾雪末”、“石瓶煎汤”、“兔毛紫盏”。最后以“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收尾,形象地表达了品茶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