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作游龙势,山为偃月形
出处:《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荡舟北郭外,华表见新亭。
水作游龙势,山为偃月形。
怪松蟠水赤,高竹上山青。
一束生刍意,千秋地下灵。
水作游龙势,山为偃月形。
怪松蟠水赤,高竹上山青。
一束生刍意,千秋地下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幽静之美。诗人杨维桢以荡舟北郭外起笔,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华表与新亭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历史的痕迹与人文的印记。
接下来,“水作游龙势,山为偃月形”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流动的水比作蜿蜒的游龙,静止的山则如偃月般优雅,形象地描绘了水与山的动态与静态之美,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怪松蟠水赤,高竹上山青”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色彩与形态,怪松与赤水、高竹与青山的对比,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也寓意着生命力的顽强与不屈。松树盘绕在赤色的水中,竹子则直插云霄,展现出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和坚韧。
最后,“一束生刍意,千秋地下灵”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与敬仰,用“生刍”这一传统意象,象征着对先贤的追思与缅怀,同时也寄托了对永恒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沉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艺术魅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