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莫羡函关紫,一苇长留面壁图
出处:《握中上人语录漫题三首》
明 · 郭之奇
天籁仍烦地籁驱,今人日向古人呼。
有皆全有无还有,无到真无有亦无。
非色非空非孰在,是心是佛是谁俱。
千言莫羡函关紫,一苇长留面壁图。
有皆全有无还有,无到真无有亦无。
非色非空非孰在,是心是佛是谁俱。
千言莫羡函关紫,一苇长留面壁图。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名为《握中上人语录漫题三首(其三)》。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哲学意象和佛教思想,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心灵的深刻思考。
首句“天籁仍烦地籁驱”,以“天籁”与“地籁”相对,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同时也暗示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秩序的影响。接下来,“今人日向古人呼”则引出了一种时间的循环感,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和历史的连续性。
“有皆全有无还有,无到真无有亦无”这两句,通过“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复杂联系。这里的“有”与“无”不仅指物质的存在与否,更深入到了精神层面,触及了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非色非空非孰在,是心是佛是谁俱”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探讨,将“色”、“空”、“心”、“佛”等概念交织在一起,引导读者思考自我认知、心灵状态与宇宙真理之间的关系。这里“非色非空”意味着超越了物质与空无的二元对立,“是心是佛”则强调了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的一体性,暗示了个体与宇宙的深层联系。
最后,“千言莫羡函关紫,一苇长留面壁图”以“千言”与“一苇”对比,表达了对言辞的限制与行动的力量的反思。函关紫可能指的是古代关于智慧与修行的象征,而“一苇”与“面壁图”则分别借用佛教故事中的典故,强调了实践与静思对于心灵成长的重要性。整句诗意在提醒读者,真正的智慧与觉悟并非靠言语堆砌,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和内心修炼获得。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心灵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传统智慧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