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地马牛归陇底,汉人烟火起湟中
出处:《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
宋 · 王安石
朝廷今日四夷功,先以招怀后殪戎。
胡地马牛归陇底,汉人烟火起湟中。
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
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
胡地马牛归陇底,汉人烟火起湟中。
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
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朝廷:指当时的中央政府。夷:古代对周边民族的统称。
招怀:招抚异族。
殪戎:消灭敌军。
胡地: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陇底:陇右,古代地区名,今甘肃一带。
烟火:指人们生活的迹象,这里指恢复的生产和生活。
投戈:放下武器。
诸儒艺:各种儒家学问。
上将风:将领的风范。
惭吉甫:感到愧对吕吉甫,古代贤相。
肤公:周宣王,以其亲自领军出征而闻名。
翻译
朝廷如今功业显赫,先是招抚异族后平定战乱。胡地的马牛回归陇右地区,汉人的生活重新在湟中兴起。
放下武器,转而研习儒家学问,士卒争先效仿将领的风范。
文臣武将辅佐时政,深感愧对古代贤相吕吉甫,如同周宣王征伐有方,亲自领军出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之后的胜利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和军事胜利的赞美之情。开篇“朝廷今日四夷功,先以招怀后殪戎”两句表明中央政府今天在对待四方外族上取得了成就,既有恩威并施的手腕,又有足够的力量去平定敌人。
接着,“胡地马牛归陇底,汉人烟火起湟中”两句生动描绘了战后的景象:敌人的马匹和牲畜已经退回了边陲之地,而我方汉族人民的生活则在河湟一带逐渐恢复正常,呈现出战争结束后民族和平共处的美好画面。
“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两句则转向文化和武力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文官与武将和谐相处、共同治国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和平时代重视学问、倡导文化的期待。
最后,“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两句中“文武佐时”表明文臣武将都在为国家出力,同时“惭吉甫”则是对先贤之德的仰望与自谦,“宣王征伐自肤公”则是借古代贤君宣王的形象,强调领导者应有的品格和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胜利后的描写,以及对国家安定、民族融合、文化重视与领导者的期许,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及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