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今阴德能穹崇,活人手段如两翁
星轺未远竹坡侧,风采已驰梅岭边。
潢池带刀吾赤子,威信凭渠半幅纸。
寸兵尺铁曾不烦,坐令悔悟安田里。
化顽一日归吾仁,此特细事胡足云。
频年惨惨楚氛恶,旱潦呼天天莫闻。
民须粒食瓶无粟,非公谁救沟壑辱。
倾囷倒廪不遐遗,十一州人均谷腹。
安得天下使者心公心,尽变愁叹为讴吟。
君不见乡来使蜀韩忠献,起危饥民七百万。
又不见傅公拥节京西时,狱讼不苛传经典。
公今阴德能穹崇,活人手段如两翁。
于嗟活人手段如两翁,名位它日将无同。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祖帐:古代送别时设在路边的帷帐。绣衣使者:指朝廷派出的官员。
潢池:比喻小规模的叛乱。
威信:权力和信誉。
寸兵尺铁:极言武器微小,表示无需动武。
化顽:教化顽固的人。
韩忠献:历史人物,以仁政著称。
傅公:另一位历史人物,以公正执法闻名。
阴德:暗中做的善事,功德。
活人手段:救人的方法和能力。
翻译
东门外饯别场面何等热闹,身着绣衣的使者从汝川出发。使者乘坐的马车还未远离竹坡,他的风采已先驰骋到梅岭边。
百姓手握武器如同赤子,只凭一封文书就带来威信。
无需动用武力,只需一封文书就能让他们悔过自新,安居田园。
一天的教化能让顽固之人归向仁德,这不过是小事,何足挂齿。
连年战乱,楚地哀鸿遍野,干旱洪涝,天不应人。
百姓急需粮食,但仓库空虚,无人能救他们免于饥饿。
官府倾尽粮仓,救济十一州的灾民,填饱他们的肚子。
如何能使天下使者都公正无私,将忧虑变为歌颂。
您看先前出使四川的韩忠献,拯救了七百万饥民。
再看傅公在京西任职时,严明法纪,传播经典。
如今您的阴德深厚,救人的手段如同那两位贤者。
这样的救人事迹,日后定会留下不同寻常的名声和地位。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史弥宁的作品,名为《绣衣行送赵道中寺丞》。诗中的语言富有画面感,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行动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官员的赞美之情。
首先,“东门祖帐何骈阗,绣衣使者发汝川。”两句设定了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通过对古代官府和使者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威仪的感觉。接着,“星轺未远竹坡侧,风采已驰梅岭边。”则是对使者行进情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其不凡气质的赞赏。
中间部分“潢池带刀吾赤子,威信凭渠半幅纸。寸兵尺铁曾不烦,坐令悔悟安田里。”通过对使者威严形象和处理国事能力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于理想官员的崇敬之情。
“化顽一日归吾仁,此特细事胡足云。”则是转折点,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期望或希望。紧接着,“频年惨惨楚氛恶,旱潦呼天天莫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
“民须粒食瓶无粟,非公谁救沟壑辱。”则是对救灾官员的迫切期盼,而“倾囷倒廪不遐遗,十一州人均谷腹。”则描绘了一种大规模救援图景。
最后,“安得天下使者心公心,尽变愁叹为讴吟。君不见乡来使蜀韩忠献,起危饥民七百万。”通过对历史上类似官员的引用,以及“又不见傅公拥节京西时,狱讼不苛传经典。”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于理想官员形象的美好愿望。
结尾部分,“公今阴德能穹崇,活人手段如两翁。于嗟活人手段如两翁,名位它日将无同。”则是对当代官员阴德功绩的高度赞扬,以及对于未来美好愿景的展望。
整首诗通过层层叠加的情感和场景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更传达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