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听北方雁,愁看西域云
出处:《瀛国公入西域为僧号木波讲师》
宋末元初 · 汪元量
木老西天去,袈裟说梵文。
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
忍听北方雁,愁看西域云。
永怀心未已,梁月白纷纷。
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
忍听北方雁,愁看西域云。
永怀心未已,梁月白纷纷。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木老:树木枯老。西天:西方极乐世界或日落之处。
袈裟:僧侣穿的长袍。
梵文:古印度的一种文字,佛教常用。
从此别:从此分别。
相闻:相互听到对方的消息。
北方雁:北方的大雁,象征离别和思乡。
西域云:西域的云彩,可能代表远方或异国。
永怀:永恒的怀念。
梁月:屋梁上的月光。
白纷纷:形容月光皎洁,纷飞如霜雪。
翻译
树木在西天边枯老消逝,僧衣中传来梵文诵经声。此生就此诀别,他走之后再无音讯。
难以忍受听见北雁哀鸣,看着西域的云彩也满是忧愁。
对他的思念永远无法停息,只有梁上的月光如霜雪纷飞。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离别家园,前往西天求法的场景。"木老西天去,袈裟说梵文"两句,通过对比手持佛经、穿着袈裟的僧人与年迈的树木,表达了僧人的坚定信念和不离不弃的宗教追求。"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则透露出一种淡然的宿命观和对世俗缘分的超脱。
"忍听北方雁,愁看西域云"中的“忍听”表达了对于远行僧人离别家园时所听到的大雁鸣叫声的不舍,而“愁看”则是对途经西域所见之云景的感慨。这里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远去僧人的思念之情。
"永怀心未已,梁月白纷纷"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那位已经离去的僧人的永久怀念。在这怀念中,即便是明亮的月光也变得朦胧不清,反映出一种哀愁和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离别和求法之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者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对远行者深切的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