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迟方举,云霓湿未收
出处:《夏至又雨》
清 · 李锴
不识皇天意,空怜小麦秋。
眼穿看垤蚁,心苦辨林鸠。
烟火迟方举,云霓湿未收。
腐儒甘饿死,今日为谁愁。
眼穿看垤蚁,心苦辨林鸠。
烟火迟方举,云霓湿未收。
腐儒甘饿死,今日为谁愁。
鉴赏
这首诗《夏至又雨》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至时节连绵不断的雨水给农事带来的困扰与忧虑。
首联“不识皇天意,空怜小麦秋”,开篇即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天意的不解,以及对小麦丰收的期盼。小麦是重要的农作物,夏至时节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连日的雨水却让丰收变得遥不可及,诗人对此感到既无奈又惋惜。
颔联“眼穿看垤蚁,心苦辨林鸠”,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他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蚂蚁筑巢,试图从微小的自然现象中寻找一丝希望,而心中则因分辨不出林中的斑鸠是否预示着晴朗天气的到来而感到痛苦。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面对自然现象时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挣扎。
颈联“烟火迟方举,云霓湿未收”,描述了雨后景象。虽然雨势渐缓,但空气中弥漫的湿气仍未散去,烟火的升起显得更加缓慢。这不仅反映了雨水对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也暗示了雨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尚未消除。
尾联“腐儒甘饿死,今日为谁愁”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在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下,即使是饱读诗书的学者也甘愿忍受饥饿直至死亡,只为表达对当前困境的深切忧虑。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对农民生活艰辛的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至降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揭示了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深刻矛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