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年持竿不离手,截江而取心尤贫
出处:《桃花潭打鱼歌》
清 · 翟一枝
涩滩南下九里曲,红雨锦鳞映波绿。
老渔家住山之南,作椮养鱼如养蚕。
终年持竿不离手,截江而取心尤贫。
西岸鸣榔应东岸,大罟云合人声乱。
挺叉纷从烟波入,溅沫飞涛走惊电。
细鬣巨鳞不知数,登盘更爱雪花粲。
楼头少妇取作羹,手执双鲤不忍烹。
放尔径渡桃花水,尺素凭寄千万里。
却羡生涯易足似渔家。
夫举网,妇拿槎,年年不负潭上花。
老渔家住山之南,作椮养鱼如养蚕。
终年持竿不离手,截江而取心尤贫。
西岸鸣榔应东岸,大罟云合人声乱。
挺叉纷从烟波入,溅沫飞涛走惊电。
细鬣巨鳞不知数,登盘更爱雪花粲。
楼头少妇取作羹,手执双鲤不忍烹。
放尔径渡桃花水,尺素凭寄千万里。
却羡生涯易足似渔家。
夫举网,妇拿槎,年年不负潭上花。
鉴赏
这首清代翟一枝的《桃花潭打鱼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捕鱼图景。诗的前两句“涩滩南下九里曲,红雨锦鳞映波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潭的美景,鱼儿在碧波中跳跃,如同红雨洒落,色彩斑斓。
接着,诗人聚焦于一位老渔翁,他将养鱼视为养蚕般细致,常年持竿垂钓,生活简朴却乐在其中。“截江而取心尤贫”一句,既写出渔夫生活的艰辛,也流露出其对自然的敬畏和满足。
“西岸鸣榔应东岸,大罟云合人声乱”描绘了捕鱼时的热闹场景,两岸渔民互相呼应,大网撒开,人声鼎沸。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挺叉纷从烟波入,溅沫飞涛走惊电”,形象地刻画出捕鱼者勇猛的动作和激烈的场面。
“细鬣巨鳞不知数,登盘更爱雪花粲”描述了捕获的鱼多且鲜活,令人喜爱。然而,楼头少妇对这些鱼的怜悯之情跃然纸上,她不忍心烹煮,选择放生,并寄托思念于尺素之中,表达了对渔家生活的羡慕。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渔夫的生活点滴,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以及渔家生活的简单快乐,让人感受到那份淡泊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