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出处:《送僧法和》
唐 · 戎昱
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
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
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
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
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
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
注释
达士:有悟道的人。滞:阻碍。
他乡:其他地方,此处指异乡。
总是:永远是。
贝叶:古印度的一种书写材料,常用于写佛经。
论法:讲解佛法。
莲花:象征佛教中的清净和觉悟。
真空义:佛教中空无一物的真理。
智慧芽:智慧的萌芽。
飞锡:僧人出行携带的锡杖,象征出家人的流浪修行。
恒沙:比喻极多,如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数。
翻译
有悟道之士,心中无阻碍,无论身在何处,都视作故乡。研读佛经时,翻阅贝多叶般深沉的教义,讲解佛法时,手指莲花以示清净。
想要领悟真理的真谛,首先要开启智慧的种子。
不清楚离开后,还有什么能超越这无穷无尽的佛法世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境界与修行状态。"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表明这位僧人心灵纯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归属感。"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则显示了僧人的学术修养,即便是在讨论佛教经典或是解释佛法时,也像翻阅贝多叶的经书一样认真,对待莲花般纯洁的佛法。
接下来的"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表达了僧人对禅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渴望。他们希望能够领悟到宇宙间真实的本无(真空),而这之前必须先种植智慧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
最后两句"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则隐含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这里可能比喻僧人的修行已经达到了高深莫测的地步,以至于连时间流逝(飞锡)都无法察觉,只剩下无尽的黄沙(恒沙),象征着一片广阔而又孤寂的世界。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内心世界和修行境界的描绘,展现了他们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化与智慧觉醒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