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
出处:《游谢公亭》
唐 · 姚合
行行方避梦,又到谢亭来。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
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
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宁静的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的心态,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行行方避梦”一句,以一种连续不断的动作来形容诗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避开了世间纷扰,如同避开梦境一般。紧接着,“又到谢亭来”则表明这次是在谢公亭这一特定的地点进行这种精神上的逃离。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这里的“举世皆如此”意味着整个世界都沉迷于物欲和纷争之中,而诗人自问“伊余何处回”,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以及对于自己心灵归宿的寻觅。
接下来的两句,“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则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这种宁静与清幽的情境。竹子穿过坚硬的石头,泉水清澈而不见苔藓,这些都是自然界中最为纯净、最不受污染之物,它们的存在仿佛给诗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最后两句“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则是诗人与和尚一起坐着对话,交流心得,而世间的人却沉迷于酒色的享乐,不肯放下。这里的“酒杯”既可以理解为物质享受,也可以看作是世俗纷争的象征。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净化的心灵独白,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清静无为、超脱尘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