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版原文
蓬莱太守厌期会,归结琳宫香火缘。
路旁送者谁最切,之子佩衿青可怜。
子兮请自曩时说,芹馆就荒三十年。
迩来穷悴更堪说,舍下鞠草厨无烟。
市门小儿有虚籍,校官弟子无鸣弦。
向来一辱声扫地,倒九江水谁为湔。
守家故是补天手,断鳌四足承高圆。
小却盛之鉴湖上,施设次第看后先。
下车百废未及举,冕服释菜供圣贤。
愿从博士听讲说,敛容就席毋敢专。
邦人始识蠹简重,士子稍作青灰然。
迂生欲举折洗事,众胆傍碎公加鞭。
合八县士一战霸,百川之水皆东冶。
鹄袍如山声不震,秦望却立回清妍。
紫衣金带朱两轓,牙旗越纛来翩翩。
鲁侯色笑有深爱,南公欢息无前傅。
翠裯已觉夏室清,棐几更与秋窗便。
日输月给辈相望,饩牵竭矣公愈坚。
坐令学者饱虀饭,不待先生求酒钱。
风声汎汎邹鲁上,意向往往嬴剑前。
子兮如此衿佩何,半渡欲济收吾船。
季鹰家人故难料,归兴忽动秋风边。
若人固自泰山雨,讵肯作我稽山泉。
辕高辙驶不可驻,哦以七字成长篇。
庶几太史闻我语,邂逅可作泮水编。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所作的《送张安抚》,表达了对张安抚归隐的挽留和对其高尚品德的赞扬。首句“蓬莱太守厌期会”,以蓬莱仙岛的典故,暗示张安抚厌倦了世俗的应酬,意欲归隐。接着写送行之人中,张安抚的青衿(学子装束)尤为感人,显示出他的清高和学识。
诗人回忆过去芹馆的清贫生活,感叹时光荏苒,如今张安抚境况更为困苦,家中简陋,连烟火都难以维持。接着描述了张安抚的谦逊,表示愿意跟随他学习,尊重他为师的威严。诗人赞美张安抚的才德,认为他如同补天巨人,有着非凡的能力。
诗中提到张安抚下车伊始,虽有诸多事务待办,但他仍不忘尊师重道,重视教育。他对学者的关爱和对学问的执着,使得学者们深受激励。诗人以“半渡欲济收吾船”比喻张安抚的影响力,暗示他的离去会让当地学术风气受到影响。
最后,诗人感慨张安抚的志向坚定,不愿像范蠡那样轻易离开,而自己则期待能将这些话语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表达了对张安抚的敬仰,也寓含了对学术传承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