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放逐来,本非心乐只
出处:《别零陵》
宋 · 邹浩
零陵讵中邦,道阻五千里。
我以放逐来,本非心乐只。
身止高山巅,忽忽弥半祀。
人情久自亲,况复多可喜。
坐使故乡念,如火沃之水。
罪大不得留,今兹动行李。
昭州虽岭南,流寓盖均耳。
倘未还庭闱,在彼犹在此。
胡然当作离,耿耿殊不已。
物我要兼忘,咄哉从此始。
我以放逐来,本非心乐只。
身止高山巅,忽忽弥半祀。
人情久自亲,况复多可喜。
坐使故乡念,如火沃之水。
罪大不得留,今兹动行李。
昭州虽岭南,流寓盖均耳。
倘未还庭闱,在彼犹在此。
胡然当作离,耿耿殊不已。
物我要兼忘,咄哉从此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零陵:地名,古代零陵郡。中邦:中原地区。
道阻:道路艰险。
五千里:极言路途遥远。
放逐:被贬谪。
心乐:内心乐意。
高山巅:山顶。
忽忽:形容心情不定。
弥半祀:过了半年。
人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亲:亲近。
可喜:令人欣喜的事。
故乡念:对故乡的思念。
沃之水:像火烧水般炽热。
罪大:罪责重大。
今兹:此时此刻。
行李:行装。
昭州:地名,唐代昭州。
岭南:南方地区。
流寓:流离失所。
均耳:都一样。
庭闱:家庭, 家乡。
彼:那里。
此:这里。
胡然:为何。
耿耿:忧虑不安。
殊不已:无法停止。
物我:物我两忘。
咄哉:哎呀。
从此始:从现在开始。
翻译
零陵岂非华夏中,道路险阻绵延五千余里。我因被贬至此,本非心甘情愿。
身居高山之巅,日日心绪不宁已过半载。
人心长久便会亲近,更何况还有许多值得欢喜之事。
坐感思乡之情如烈火浇油,无法停留。
罪责深重不能久留,如今只得收拾行囊启程。
昭州虽在岭南偏远之地,但流离失所的生活并无差别。
即使未能回归家乡,这里的生活也如同在那里。
为何此刻要离别,心中忧虑难以平息。
物我皆忘,从这一刻开始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邹浩的《别零陵》,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到偏远之地零陵时的复杂心情。首句“零陵讵中邦,道阻五千里”描绘了零陵地处偏僻,路途遥远,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艰辛。接下来的诗句“我以放逐来,本非心乐只”直接揭示了被贬谪的苦衷,表明这并非他自愿的选择。
诗人身处高山之巅,时间久了,人情的亲近和环境的新奇让他稍感宽慰,“人情久自亲,况复多可喜”。然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却如同炽热的火焰浇在心头,难以抑制。“坐使故乡念,如火沃之水”,形象地表达了思乡之情的强烈。
“罪大不得留,今兹动行李”说明诗人深知自己的处境,明白不能久留于此。尽管昭州虽在岭南,但流寓之地与故乡并无太大差别。“倘未还庭闱,在彼犹在此”进一步表达了无论身在何处,心系家乡的情感。
最后两句“胡然当作离,耿耿殊不已”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即将离开零陵的深深不舍和难以释怀的离愁。“物我要兼忘,咄哉从此始”则寄寓了诗人试图超脱世俗,从此时开始忘却个人得失,寻求内心平静的决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贬谪的苦楚,又有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自我心境的反思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