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护羌诸校在,功成今日属儒冠
出处:《大名王仲木从梅侍御西征奏凯北旋赋此壮之》
明 · 于慎行
十年裘马客长安,杖荣从军戍贺兰。
桓典霜威开幕府,陈琳檄草据征鞍。
铙歌出塞边沙白,烽火登城汉帜丹。
谁道护羌诸校在,功成今日属儒冠。
桓典霜威开幕府,陈琳檄草据征鞍。
铙歌出塞边沙白,烽火登城汉帜丹。
谁道护羌诸校在,功成今日属儒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王仲木的大名士在梅侍御的率领下西征归来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以及文武并重的主题。
首联“十年裘马客长安,杖荣从军戍贺兰”以时间跨度和地点转换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跨越十年的征战岁月,主人公作为一位贵族子弟(裘马客),在长安繁华之后,选择从军,远赴边疆(贺兰山)戍守,展现了其不凡的勇气与决心。
颔联“桓典霜威开幕府,陈琳檄草据征鞍”运用历史典故,以桓典的严明军纪和陈琳的檄文才华,象征着军队的纪律与文官的谋略,暗示了王仲木不仅有勇,更有智,能够统帅有方,指挥若定。
颈联“铙歌出塞边沙白,烽火登城汉帜丹”描绘了军队凯旋归来的壮观场面,铙歌(军乐)在边塞响起,白色的沙漠映衬出将士们的英姿,烽火台上飘扬的汉旗,红色如丹,象征着胜利与荣耀。
尾联“谁道护羌诸校在,功成今日属儒冠”则表达了对王仲木这一文人将领的赞誉,指出在维护边疆安宁的事业中,文人的智慧与策略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为关键,功勋卓著的王仲木,以其儒雅的风范,最终成就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王仲木从军经历的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在国家安危面前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以及文武并重、智勇双全的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