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意世人谁解识,至今空羡米家颠
出处:《米元章拜石图》
明 · 何景明
节比岩岩志比坚,冠裳下拜也堪怜。
此意世人谁解识,至今空羡米家颠。
此意世人谁解识,至今空羡米家颠。
鉴赏
此诗《米元章拜石图》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通过描绘米芾对一块怪石的恭敬礼拜,巧妙地探讨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物的过度迷恋可能带来的后果。
诗中以“南州怪石如奇士”开篇,将石头比喻为奇特的士人,暗示石头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品格。接着,“士有好奇心欲醉”,进一步强调石头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人的探索欲望。通过“两膝不识地”、“著袍拥笏当石前”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米芾对石头的尊敬态度,甚至在仪式般的礼节中,石头也“无愧色”,仿佛回应了米芾的敬意。
“呼为石丈丈不语,回视诸峰尽儿女”,对比了石头与周围山峰的地位,突出了石头的崇高地位。然而,这种行为却遭到了旁观者的嘲笑和不满,他们眼中看到的是石头而非人,揭示了社会对这种行为的不理解或批评。
“嗟君好洁已成癖,无乃冠屦沾泥尘”,诗人对米芾的洁癖表示了担忧,担心这种对物的过分迷恋会使人失去自我,甚至沾染世俗的尘埃。接下来,“古来玩物必丧志,况尔物役忘其身”表达了对过度迷恋物品可能导致精神失衡的警告。
最后,“惟石岩岩瞻赫赫,一州虽小宁无民”强调了石头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即使在小州中也承载着重要的价值。诗人以“宋家只合米博士,谁遣出刺无为军”讽刺了将如此珍贵的学者派遣到偏远之地的不合理安排。
“君不见汉家留侯拜黄石,石亦可拜不可昵”,引用张良拜黄石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对物的尊重与亲近之间的界限。最后,“千载英风石并高,犹怜误落神仙迹”总结了主题,赞美了石头与英灵共存的高尚品质,并对那些因迷恋物品而迷失自我的人表示同情。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和对比手法,深刻探讨了人与物的关系,以及在追求物质或外物时可能面临的道德和精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