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割万缘随指断,镜磨诸漏著身空
出处:《赠乡僧祖元》
宋 · 吴泳
挑包不住雁边峰,万里来参琰浙翁。
刀割万缘随指断,镜磨诸漏著身空。
不从贝叶钻陈迹,只向蒲团下钝工。
结习依然销未尽,有时诗语学琴聪。
刀割万缘随指断,镜磨诸漏著身空。
不从贝叶钻陈迹,只向蒲团下钝工。
结习依然销未尽,有时诗语学琴聪。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挑包:形容背负行李。雁边峰:比喻遥远而高峻的地方。
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琰浙翁:可能指代浙江的德高望重的老人。
刀割:象征性地表示斩断烦恼。
万缘:一切世俗的牵绊。
镜磨:比喻通过反思净化心灵。
诸漏:佛教术语,指烦恼和执着。
贝叶:古印度的书写材料,常用于佛经。
陈迹:过去的痕迹或传统。
蒲团:僧人打坐的垫子,象征禅修生活。
结习:佛教中指累积的习惯和习气。
销未尽:尚未完全消除。
诗语:诗歌的语言。
琴聪:通过诗歌学习提升音乐理解力。
翻译
挑包无法承载雁边的山峰,远道而来拜访浙江的老翁。锋利的刀割断世间万物,镜子映照出内心的空灵。
不追寻过去的佛法遗迹,只在蒲团上默默修行。
旧有的习气仍未完全消除,有时借诗文来提升琴艺智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对禅法的追求和内心世界的清净。"挑包不住雁边峰,万里来参琰浙翁"表明修行者的决心,即使是遥远的地方也要去寻找高僧的教诲,"琰浙翁"指的是居住在深山之中的高僧。"刀割万缘随指断,镜磨诸漏著身空"则形象地表达了修行者断绝尘世间一切纷扰,用禅定来磨练自己,使心灵达到清净无为的状态。
"不从贝叶钻陈迹,只向蒲团下钝工"意味着这位修行者不追随过去的脚步,而是专注于坐禅修行,通过长时间的打坐来磨练自己的心性。"结习依然销未尽,有时诗语学琴聪"则透露出尽管过去的习气还未完全去除,但在偶尔的诗词和琴声中,他能感受到一丝清醒和聪慧。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纯净的禅意,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佛学、尤其是禅宗的深厚兴趣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