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寒狐腋著不暖,沙阔马蹄行未穷
出处:《送王景彝学士使虏》
宋 · 梅尧臣
持节共知过碣石,衔芦相背有飞鸿。
地寒狐腋著不暖,沙阔马蹄行未穷。
陇上牛羊冲密霰,帐前徒御立酸风。
归时莫问程多少,却到河湟杏萼红。
地寒狐腋著不暖,沙阔马蹄行未穷。
陇上牛羊冲密霰,帐前徒御立酸风。
归时莫问程多少,却到河湟杏萼红。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持节:手持符节,古代官员出行时携带的象征权力的信物。碣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附近,这里代指北方边塞。
衔芦:鸿雁嘴中叼着芦苇,形容其迁徙时的情景。
陇上:泛指西北高原地区。
密霰:密集的雪珠,形容雪粒细小而密集。
帐前徒御:帐幕前的车夫或侍从。
酸风:形容寒风刺骨,令人感到酸痛。
河湟:古代地区名,包括黄河和湟水流域,今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一带。
杏萼红:杏花盛开,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
翻译
手持符节共同度过碣石,背负芦苇的鸿雁展翅飞过。寒冷之地狐狸皮袄也不够暖,广阔沙漠马蹄踏过无尽边际。
山岭上的牛羊冲入密集的雪粒,帐前的车夫在刺骨寒风中站立。
归途无需询问路程多远,只待回到河湟之地,那时杏花已红艳盛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送王景彝学士使虏》。诗中描绘了王景彝出使虏地的情景,以自然环境的严寒和艰辛来烘托出使者的坚韧与勇气。首句“持节共知过碣石”表达了对使者任务艰巨的认同,暗示他将穿越险阻到达海边的碣石。次句“衔芦相背有飞鸿”运用了雁南飞的意象,象征着友人此行的孤寂与远方。
“地寒狐腋著不暖,沙阔马蹄行未穷”两句,通过写地面寒冷、狐狸皮衣也无法抵挡,以及广阔的沙漠使得马蹄不停歇,形象地刻画了边塞的恶劣气候和路途的遥远。接着,“陇上牛羊冲密霰,帐前徒御立酸风”描绘了使者在途中看到的景象,牛羊在暴风雪中挣扎,而他自己在帐外忍受刺骨寒风。
最后两句“归时莫问程多少,却到河湟杏萼红”,以春天的杏花盛开预示着使者归期的不确定,但表达了对归来时的美好期待。整首诗寓情于景,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也展现了使者的豪迈与坚韧,具有鲜明的边塞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