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谪向黄州去,又是东坡觅句时
出处:《书东坡诗案》
宋 · 艾性夫
风刺成章昔有之,奸人捃拾欲何为。
先生定以名招祸,自古何曾狱勘诗。
下石几令无地死,诬金独幸有天知。
明朝谪向黄州去,又是东坡觅句时。
先生定以名招祸,自古何曾狱勘诗。
下石几令无地死,诬金独幸有天知。
明朝谪向黄州去,又是东坡觅句时。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风刺成章:风吹过留下的痕迹像文章。昔有之:从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奸人捃拾:奸邪之人搜集。
欲何为: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先生:指诗人。
定以:必定因为。
名招祸:名声招致灾祸。
狱勘诗:因诗入狱受审。
下石:落井下石。
几令:几乎让。
无地死:无法生存下去。
诬金:诬陷的黄金(比喻清白的名誉)。
明朝:明天。
谪向:被贬往。
黄州:地名,苏轼曾被贬于此。
又是:又一次。
东坡觅句:苏东坡寻找创作灵感。
翻译
昔日的风吹过,形成文字被人恶意搜集想做什么呢?先生恐怕因名声引来灾祸,自古以来,谁曾因诗入狱受审?
恶意中伤几乎让他无处容身,诬陷的黄金幸好天知真相。
明天他将被贬往黄州,那里又是苏东坡寻找灵感作诗的时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即东坡)遭受政治打压、被贬官的境遇。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隐喻,表达了对苏轼不公待遇的同情和支持。
"风刺成章昔有之,奸人捃拾欲何为"两句暗示了文人遭受的非议与诽谤,如同狂风般无处不在,而小人的诽谤如同杂草随处可见,却不知他们究竟图谋什么。
"先生定以名招祸,自古何曾狱勘诗"表明苏轼之所以遭此厄运,是因为他的才华与直言不讳,而历史上从未有过因诗入狱的先例,此处流露出对前人的无奈和对传统文人命运的哀叹。
"下石几令无地死,诬金独幸有天知"则形容苏轼遭受的打击如同从天而降的巨石,无处可逃,而指控他的罪名却显得那么空洞和不公,但天地间自有一种超然的智慧可以识破是非。
最后,"明朝谪向黄州去,又是东坡觅句时"则直接点出了苏轼被贬往黄州的遭遇,同时也强调了他即便在逆境中依旧不忘诗书,继续寻找创作灵感的坚持。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隐喻和巧妙的语言游戏,展现了诗人对于苏轼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于才子遭遇不公待遇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