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时去住,岐路复西东
出处:《与诸同年话别于飞云洞二首有引》
明 · 卢龙云
廿载通贤籍,难期聚会同。
关山时去住,岐路复西东。
已慕汉阴叟,还希塞上翁。
浪游随所适,终自愧冥鸿。
关山时去住,岐路复西东。
已慕汉阴叟,还希塞上翁。
浪游随所适,终自愧冥鸿。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卢龙云所作的《与诸同年话别于飞云洞二首有引(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首句“廿载通贤籍,难期聚会同”,回顾了二十年间与贤士交往的经历,感叹相聚之难得。接着,“关山时去住,岐路复西东”描绘了人生的漂泊不定,如同行走在关山之间,时而前行,时而停留;道路分岔,各自东西,象征着人生的不确定性与离合之情。
“已慕汉阴叟,还希塞上翁”两句,借用了古代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汉阴叟”指的是汉代隐士严子陵,他淡泊名利,隐居在汉水之阴;“塞上翁”则指代边塞的老人,他们历经沧桑,看透世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既羡慕严子陵的隐逸生活,又渴望像边塞老人一样,经历世事,保持内心的宁静。
最后,“浪游随所适,终自愧冥鸿”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与自我反思。诗人认为,人生就像随波逐流的浮萍,只能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快乐。然而,他也意识到,自己或许无法达到像大雁那样高远飞翔的境界,暗示了对自身能力或理想的某种谦逊与自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人生、理想以及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