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
出处:《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
唐 · 刘长卿
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
归人失旧里,老将守孤城。
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
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
归人失旧里,老将守孤城。
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
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
翻译
抬头望去,满目疮痍,这场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归乡的人找不到原来的家乡,老将军独自守卫着这座孤城。
废弃的边防烽火台上,山间升腾起袅袅炊烟;荒芜的田野上,不时有野火烧过。
我特别怜爱浉水,即使世事纷扰,它依然清澈如昔。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废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乱、沧桑变化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悲哀心情,"芜没"指的是荒废之地,而"战争"则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源。这里并没有具体指明哪一年或哪场战役,只是一种普遍而深刻的历史感伤。
"归人失旧里,老将守孤城"两句,更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归人"是返回家乡的人,但却发现"旧里"已经不复存在;"老将"则是在战乱中坚守的孤独者,他们或许为了某种责任,守着一座即将失去的城堡。这两句通过对比,表现出战争对个人生活和情感的破坏。
"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这两句,则是直接描写战后景象。"废戍"指的是被废弃的边防军营,而这些军营中的"山烟"象征着战争的阴霾和危险;"荒田野火行"则显示出一片荒凉,连自然界也受到了战乱的影响。
最后两句"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在整首诗中显得格外沉静。"独怜"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被战争摧毁之地的孤独同情,而"浉水"则是特定地域的河流;"时乱亦能清"一句,似乎是在强调即便是在战乱之中,也依然有某种超脱和纯净存在。这两句为诗歌增添了一抹哲理色彩,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平静与美好事物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后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