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槐暗苦雨,长剑生秋寒
出处:《长安客舍赠李行父明府》
唐 · 钱起
藏器待时少,知人自古难。
遂令丹穴凤,晚食金琅玕。
谁谓兵戈际,鸣琴方一弹。
理烦善用简,济猛能兼宽。
夙夜念黎庶,寝兴非宴安。
洪波未静壑,何树不惊鸾。
凫舄傍京辇,氓心悬灌坛。
高槐暗苦雨,长剑生秋寒。
旅食还为客,饥年亦尽欢。
亲劳携斗水,往往救泥蟠。
但恐酬明义,蹉跎芳岁阑。
遂令丹穴凤,晚食金琅玕。
谁谓兵戈际,鸣琴方一弹。
理烦善用简,济猛能兼宽。
夙夜念黎庶,寝兴非宴安。
洪波未静壑,何树不惊鸾。
凫舄傍京辇,氓心悬灌坛。
高槐暗苦雨,长剑生秋寒。
旅食还为客,饥年亦尽欢。
亲劳携斗水,往往救泥蟠。
但恐酬明义,蹉跎芳岁阑。
注释
藏器:隐藏才能。丹穴凤:比喻有才德的隐士。
鸣琴:象征和平与治理。
简:简约,简单的方法。
黎庶:百姓。
凫舄:野鸭之足,比喻平民百姓。
灌坛:古代贤者居住的地方。
苦雨:愁苦的雨。
旅食:在外漂泊,寄食他乡。
泥蟠:陷入困境的人。
翻译
才华深藏等待时机少,识人自古以来实艰难。因此丹凤在深山,直到晚年才享用珍贵的琅玕。
谁会想到战乱时期,仍有贤者抚琴奏响和平之音。
处理繁杂事务擅长简约,对待勇猛之人也能包容宽厚。
日夜忧虑黎民百姓,从不懈怠,非为安逸享乐。
大浪未平,山谷中的鸟儿怎能不惊动?
野鸭之足靠近皇都车驾,百姓的心愿寄托于贤者如灌坛。
高大的槐树在苦雨中显得阴郁,秋寒使长剑更显冷冽。
在外漂泊的人仍以客自居,即便饥荒年份也尽力欢颜。
亲人亲自提水救困,常常解救身处困境的人。
只担心未能及时回报明德,美好的时光即将逝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长安客舍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藏器待时少,知人自古难"表达了诗人对于时机的等待与对人的了解之困难。"遂令丹穴凤,晚食金琅玕"则是通过比喻手法,凤凰不出于寡淡之境,金琅玕亦非饥饿时刻所为,暗示诗人在等待中保持着高洁的品格。
"谁谓兵戈际,鸣琴方一弹"显示了即便身处战乱之世,诗人仍能以琴声抒发情感,表明内心的平和与坚守。"理烦善用简,济猛能兼宽"则是诗人的治国理念,即在处理复杂事务时能够运用智慧进行简化,同时在强硬之中不失慈悲。
"夙夜念黎庶,寝兴非宴安"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姓的关怀和对未来不安的忧虑。"洪波未静壑,何树不惊鸾"则是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的动荡与不安。
"凫舄傍京辇,氓心悬灌坛"描绘了诗人身处都城,心系国事之重。"高槐暗苦雨,长剑生秋寒"则是通过环境的描述来表达内心的沉痛与孤冷。
"旅食还为客,饥年亦尽欢"显示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即便在外出作客、遭遇饥荒之时,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亲劳携斗水,往往救泥蟠"则是表现了诗人对于百姓的关爱与救助。
最后"但恐酬明义,蹉跎芳岁阑"表达了诗人对于报效国家、实现理想的急迫感和对光阴似箭、时不待人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所保持的高尚情操与深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