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明祖诛功臣,大半在晚年全文

明祖诛功臣,大半在晚年

出处:《明祖杀功臣
清 · 张洵佳
明祖诛功臣,大半在晚年
当时太孙立,质性仁且贤。
终恐非英武,操纵失其权。
功臣皆百战,怏怏少主前。
乾纲一不振,祸种将蔓延。
不如施辣手,因事诛之便。
嗟尔诸功臣,几人得生全。
祗防异姓反,同姓无株连。
岂知建文立,大难发幽燕。
骨肉相残杀,燕子飞上天。

鉴赏

这首诗《明祖杀功臣》由清代诗人张洵佳所作,通过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晚年时对功臣的残酷清洗事件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

诗中描绘了朱元璋在位后期,对曾为他打下江山的功臣们采取了无情的诛杀行动。这种行为源自他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潜在威胁的恐惧。诗中提到,当时的太子(即后来的建文帝)性格仁慈,但朱元璋担心他缺乏英明与武略,最终会失去对政权的控制。因此,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对功臣们施以重手,以此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

诗中表达了对这种做法的强烈谴责,指出功臣们在年轻主子面前感到不满与压抑,而朱元璋的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国家内部的不稳定与隐患。诗中警告说,虽然朱元璋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防止异姓叛乱,但实际上却埋下了同姓皇族之间相互残杀的种子。

然而,诗中并未止步于此,它进一步揭示了朱元璋的残酷手段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在建文帝登基后,一场针对皇族的内乱爆发,最终导致了骨肉相残的局面,象征着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帝)夺取了皇位,而建文帝则被迫逃亡,象征着“燕子飞上天”,暗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不可预测性。

整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描述,反映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的阴暗面,同时也对统治者的决策及其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